受疫情的影響,各大商家苦不堪言,同時也在為疫情之後,想辦法從消費者的口袋裡賺錢而做各種各樣的準備。
除了商家之外,我們的經濟情況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是以在這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開源節流”。或許開通管道,賺到更多的資金,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節流确實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達成的。
可是一直以來,我們卻總是會受到各種消費理論的影響,陷入到“買買買”的陷阱中。
為什麼我們總是會陷入到商家的陷阱中?應該如何識别、并且逃離商家的陷阱呢?
當我走近《怪誕行為學》這本書時,似乎從中找到了答案。

《怪誕行為學》的作者是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教授丹艾瑞裡,本書受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克爾洛夫、《黑天鵝》作者塔勒夫的推薦,該書作者打開了新的視角,将心理學以及經濟學聯系在一起,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研究,更好的解答了生活中一些不理智行為的原因,并在其基礎上提出了解決的方式。
作者丹艾瑞裡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100名學生選擇購買《經濟學人》的方式,這本雜志一共有三種購買方式,第一種是花費59美元在網上訂購閱讀;第二種方式是購買125美元的印刷版,第三種購買方式是花費125美元可以同時買到電子版以及印刷版。
結果是:選擇第一種的是16人,第二種的是0人,第三種的是84人。
後來,作者撤去了第二種選擇,隻提供第一種選擇:59元的網上訂購以及第三種選擇:125美元的電子版和印刷版,後來的結果,遠遠超出了作者的想象:購買第一種套餐的人數增加到了68人,原先選擇125美元套餐的人數降到了32人。
僅僅去掉一個選擇,差别卻很大,那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經過作者的多次實驗,他發現了其中的原理:
其實人們很少做不通過比較的選擇,我們的内心沒有一個物品本身價值的”計量器“。我們關注的是這種物品和其他物品的相對情況,用這種對比來進行估計。
而商家就是掌握了這種套路,進而增加了自己的銷售額。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自己的身邊似乎就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當我們去餐館點菜的時候,餐館内總會設定一道價格比較高的菜,而大多數人會選擇購買價格排在第二或者第三的同類菜類,雖然這道價格高的菜很少有人點,但是餐館還會設在那裡,就是為了作為”誘餌“,引誘人們購買位于排在中間價位的同類菜。
從這些現象中,都顯示了人們的非理性思維,受“攀比”意識的影響,總會通過各種外界對比而做出選擇。
從小到大,我們似乎一直就活在攀比中。小時候,和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比較學習成績、比較排名狀況;工作之後,和同學、同僚比較薪酬高低、職位高低;組建家庭之後,又和别的父母比較孩子的教育情況。
我們似乎一直都在比較、攀比中渡過,而這種攀比不僅僅會讓人身心疲憊,也會讓人們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事情上。
《貧窮的本質》的作者班納吉和迪弗洛通過對各個國家以及領域的群衆進行研究,最終發現:導緻貧窮的其中一個本質原因就是“攀比”。
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我們總是把精力放在别人的身上,隻會讓自己陷入‘攀比’的漩渦中,無法專注在自己的領域上。
一旦我們把注意力總是放在其他人的身上,并且無法成長時,就會陷入這種焦慮、自卑、害怕、嫉妒的死循環中,很難把自己抽離出來。
除了貧窮外外,攀比也會帶來另一種極端行為:為了比過别人,不知道停歇的努力,雖然已經有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始終不滿足,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這種不滿足感就像深淵一樣,無法填滿自己的内心,沒法感到幸福。
1、承認内心的”攀比"
經濟學中有許多理論是建立在理性情況下的,而現實情況卻是“人并不是理性的動物”,也許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生活中會有許多經濟學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
想要當我們想要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正面面對它,隻有先承認”攀比“的存在,才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或者和它達成和解。
2、調整“攀比”的對象
承認“攀比‘是第一步,而第二步就是:把和别人的比較内化為與自己的比較。
金庸先生曾說過’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别人的強弱和我們并沒有多大的關系,我們需要做的是把過去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作為比較的對象,而在判斷事物的價值時,應該以事物本身的價值來進行比較,而隻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盡可能的獲得更大進步和成長。
3、适當利用’攀比”
總歸來講, 在我們面對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時,内心是會在意的。适當的在意可以提高我們的積極性,可是如果是過渡的在意就會引發我們内心的自卑甚至嫉妒。無論是什麼樣的情況,這些情緒都會消耗自己的時間以及精力。是以我們可以通過控制比較的範圍,進而的合理利用”攀比“,讓自己在可以承受的壓力下,繼續進步、成長。
在我們總是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圈套時,其背後顯露的其實就是我們的非理性思維,而《怪誕行為學》這本書主要闡述的就是人們受非理性思維的影響,而做出的匪夷所思的事情。
但是隻要我們敢于承認它的存在,合理利用”攀比“,并與其達成和解,并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到自己的身上。
在面對他人的刁難時,要冷靜下來。
《古尊宿語論》中寒山與拾得曾有這樣一段經典的對話:
寒山問道:“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拾得答:”隻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踏踏實實的走好每一步,”但行前程,莫問好路“,總有一天,該我們得到的,就會來到我們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