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電」是創業邦推出的幹貨類欄目,以分享優秀書籍、電影、商業史、管理理論、精彩演講為主題,幫你找到海量資訊裡最具價值的思想與内容。
文丨雨喬
圖檔來源丨圖蟲
全世界有10億人,每天生活在0.99美元(約合7元人民币)的貧困線之下。
每天99美分的生活意味着,他們接收資訊的管道會受限——報紙、電視、手機和書籍都需要花錢來買。是以,他們常常會對世界上其他人得到的資訊一無所知。
這同時意味着,世界上的很多機構并不為是窮人而建的。對于不識字的人來說,如何讀懂一份包含大量拗口病名的健康保險産品?在大字不識的情況下,如何根據很多細則做出決定?
15年以來,為了弄清為什麼會貧窮,貧窮又會導緻哪些特定問題,讓窮人陷入無法逃離“貧窮陷阱”的怪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兩位教授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從窮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創業、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個方面,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
《貧窮的本質》這本書揭示了窮人的經濟生活,這其中蘊含着豐富的經濟學原理。
“貧窮陷阱”
電影《我不是藥神》裡面曾說,“這世界隻有一種病,叫窮病”。
對于貧窮,大多數人覺得就是沒有錢,有錢了就什麼都解決了。然而貧窮會造成一系列問題,進入一種叫做“貧窮陷阱”的惡性循環。
在規劃方面,窮人會更少為未來着想,比如打疫苗、買保險等,他們不喜歡“延時滿足”,更加沉迷于“及時滿足”。這就造成了無論是安全衛生條件還是抗擊風險的能力,窮人都十分薄弱,同時也更難積累财富。
在家庭方面,窮人會生更多的孩子,由此滿足了數量卻降低了品質,孩子們得到的教育資源會更少,更難擷取财富,如此循環,永不見天日。
在經濟方面,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為了控制貸款的風險,更傾向于貸款給風險可控的人群,而窮人往往不在此列,他們因為抗擊風險的能力差,還不上錢的可能就會更高。是以,他們隻能去借“高利貸”,由于背負高息,更難走出貧困。
在自控力方面,窮人的意志力和自控力相對更差,書中引用了“意志力耗損”的理論,即窮人由于需要自我控制的事情太多,而“意志力”更容易“耗盡”。
書中寫到:“自我控制就像一塊肌肉:我們用這塊肌肉時就會感到勞累,是以窮人很難存下錢也就不足為怪了。此外,窮人還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之下,而由壓力産生的皮質醇會使我們做出更沖動的決定。”
貧窮是一個循環,因為貧窮造成的各種情形、反作用造成他們更加難以走出貧窮,要想走出這種循環,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認知水準,讀書學習、開闊眼界,中國有句俗話,叫做:“窮什麼不能窮教育”。
經濟學家、哲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認為,貧窮會導緻令人難以容忍的人才浪費。貧窮并不僅僅意味着缺錢,它會使人喪失挖掘自身潛力的機會。
一個來自非洲的貧窮女孩即使很聰明,可能最多也隻能上幾年學。她很可能由于營養不良而無法成長為世界頂級運動員,而且即使她有什麼做生意的好想法,也沒有啟動資金。
“貧窮的梯子”
逃出“貧窮陷阱”的“梯子”是存在的,但并非總是放在正确的地方,而且人們似乎不知道怎樣踏上“梯子”,或者他們甚至根本不想那麼做。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奇怪”的現象。
為什麼窮人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年年上學卻不學習?為什麼他們能創業卻難以守業?為什麼窮人最終無法從醫療制度中收益?這背後隐藏着深刻的經濟學原理。
我們眼中的窮人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機遇的土地。為什麼他們不把買那些東西的錢攢下來,将錢投入到真正能使他們過得更好的地方?然而,窮人會更加懷疑那些想象中的機遇,懷疑其生活産生任何根本改變的可能性。
他們的行為常常反映出這樣一種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變都需要花很長時間。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隻關注目前,盡可能把日子過得愉快,在必要的場合參加慶祝活動。
窮人常常拒絕人們提出的完美計劃,因為他們不相信這些計劃會有什麼效果。這也是貫穿本書的一個主題。
2009年6月,聯合國聯農組織(FAO)發表了一份聲明,全球超過10億人正在挨餓。“窮人”基本被定義為吃不飽飯的人。
奧威爾在其《通向威根碼頭之路》一書中指出,“當你陷入失業狀态,你并不想吃乏味的健康食品,而是想吃點味道不錯的東西。”
他在書中描述了窮人是怎樣逃避沮喪的:“他們不會遷怒于自己的命運,而是通過降低标準來增強自己的忍耐力。然而,他們卻不一定是以而專注必需品,也不一定會排斥奢侈品。是以,在長達10年的極度沮喪期内,所有廉價奢侈品的消費都有所提高。”
這些“嗜好”并非沖動消費,而是他們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不管内心的沖動如何驅使他們、外界如何對他們施壓。
援助有用嗎?
對于貧窮問題,是否人們一起獻愛心、多捐錢就可以解決了呢?
曾在高盛投資公司及世界銀行任職的經濟學家丹比薩·莫約,在其出版的《援助的死亡》一書中表示,援助的弊大于利:援助使人們停止尋找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腐蝕地方機構并削弱其作用,導緻一些援助機構形同虛設。
他認為,對于貧窮國家來說,最好遵循一個簡單的原則:隻要有自由市場和恰當的獎勵機制,人們就能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接受外國人或自己政府的施舍。
貧窮的最終原因是什麼?外來援助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
聯合國顧問、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主任傑弗裡·薩克斯,同時也是一位貧窮問題專家。他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是:
貧窮國家之是以貧窮,原因在于這些國家往往都氣候炎熱、土地貧瘠、瘧疾肆虐、四周被陸地所包圍。是以,如果沒有大量的原始投資幫助其解決這些地方性問題,這些國家很難提高自己的生産力。然而,這些國家卻因為貧窮,無法支付投資回報,這又陷入了“貧窮陷阱”。
薩克斯在其2005年《貧窮的終結》一書中稱,如果富國在2005-2025年間每年拿出1950億美元的資金來援助窮國,那麼貧窮問題到2025年末便可完全得到解決。
人們為何會陷入貧窮?一次性的援助是否會對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改變?
其實,真正有用的方式是從實際問題的角度去思考,有針對性地找出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空談外來援助。
世衛組織稱,瘧疾在2008年造成約100萬人喪生,其中大多數來自非洲的兒童。研究表明,在瘧疾傳播嚴重的地區,讓人們睡在經過殺蟲劑處理的蚊帳中,可以感染病例減少一半。
這也是傑弗裡·薩克斯“千年鄉村計劃”蘊含的根本哲學理念。在那些幸運的村莊裡,村民們得到了免費的化肥、免費學校用餐、免費醫療服務等,每個村莊每年消耗50萬美元。
根據該項目的網站介紹,這個計劃的意義就在于,“千年村莊經濟經過一個時期的過度,實作了從隻夠戶口的耕作到自給自足的商業活動的轉變。”
寫在最後
援助是否有用,其實這是一個公平與效率問題。薛兆豐對此曾提出兩個觀點:第一,鼓勵人們創造财富,社會才會越來越好;第二,公正背後是效率的考量。
當我們讨論公正的問題時,背後的含義往往是:這是符合效率标準的。往往是那些讓社會裡每個人都有積極性去積累财富的規則,或者那些讓社會能夠健康發展的規則,才是公正的規則。也就是說,因為有效,是以公平。
公平和效率,往往是一枚硬币的兩面。
我們能夠将世界變成一個更美好的地方,這可能無法在明天就實作,但一定會在我們觸手可及的将來實作。
關于《貧窮的本質》作者
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V.Banerjee),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福特基金會國際經濟學教授。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阿蔔杜勒·拉蒂夫·賈米爾扶貧與發展經濟學教授。2003年,班納吉和迪弗洛聯合建立阿蔔杜勒·拉蒂夫·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J-PAL),并一直共同為該實驗室提供指導。J-PAL實驗室的任務是確定扶貧政策的制定基于科學依據,進而減少貧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