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的影响,各大商家苦不堪言,同时也在为疫情之后,想办法从消费者的口袋里赚钱而做各种各样的准备。
除了商家之外,我们的经济情况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开源节流”。或许开通渠道,赚到更多的资金,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节流确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达成的。
可是一直以来,我们却总是会受到各种消费理论的影响,陷入到“买买买”的陷阱中。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陷入到商家的陷阱中?应该如何识别、并且逃离商家的陷阱呢?
当我走近《怪诞行为学》这本书时,似乎从中找到了答案。

《怪诞行为学》的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教授丹艾瑞里,本书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尔洛夫、《黑天鹅》作者塔勒夫的推荐,该书作者打开了新的视角,将心理学以及经济学联系在一起,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更好的解答了生活中一些不理智行为的原因,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方式。
作者丹艾瑞里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100名学生选择购买《经济学人》的方式,这本杂志一共有三种购买方式,第一种是花费59美元在网上订购阅读;第二种方式是购买125美元的印刷版,第三种购买方式是花费125美元可以同时买到电子版以及印刷版。
结果是:选择第一种的是16人,第二种的是0人,第三种的是84人。
后来,作者撤去了第二种选择,只提供第一种选择:59元的网上订购以及第三种选择:125美元的电子版和印刷版,后来的结果,远远超出了作者的想象:购买第一种套餐的人数增加到了68人,原先选择125美元套餐的人数降到了32人。
仅仅去掉一个选择,差别却很大,那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经过作者的多次实验,他发现了其中的原理:
其实人们很少做不通过比较的选择,我们的内心没有一个物品本身价值的”计量器“。我们关注的是这种物品和其他物品的相对情况,用这种对比来进行估计。
而商家就是掌握了这种套路,从而增加了自己的销售额。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自己的身边似乎就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当我们去餐馆点菜的时候,餐馆内总会设置一道价格比较高的菜,而大多数人会选择购买价格排在第二或者第三的同类菜类,虽然这道价格高的菜很少有人点,但是餐馆还会设在那里,就是为了作为”诱饵“,引诱人们购买位于排在中间价位的同类菜。
从这些现象中,都显示了人们的非理性思维,受“攀比”意识的影响,总会通过各种外界对比而做出选择。
从小到大,我们似乎一直就活在攀比中。小时候,和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学习成绩、比较排名状况;工作之后,和同学、同事比较薪酬高低、职位高低;组建家庭之后,又和别的父母比较孩子的教育情况。
我们似乎一直都在比较、攀比中渡过,而这种攀比不仅仅会让人身心疲惫,也会让人们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事情上。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班纳吉和迪弗洛通过对各个国家以及领域的群众进行研究,最终发现:导致贫穷的其中一个本质原因就是“攀比”。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总是把精力放在别人的身上,只会让自己陷入‘攀比’的漩涡中,无法专注在自己的领域上。
一旦我们把注意力总是放在其他人的身上,并且无法成长时,就会陷入这种焦虑、自卑、害怕、嫉妒的死循环中,很难把自己抽离出来。
除了贫穷外外,攀比也会带来另一种极端行为:为了比过别人,不知道停歇的努力,虽然已经有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始终不满足,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这种不满足感就像深渊一样,无法填满自己的内心,没法感到幸福。
1、承认内心的”攀比"
经济学中有许多理论是建立在理性情况下的,而现实情况却是“人并不是理性的动物”,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中会有许多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想要当我们想要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正面面对它,只有先承认”攀比“的存在,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和它达成和解。
2、调整“攀比”的对象
承认“攀比‘是第一步,而第二步就是:把和别人的比较内化为与自己的比较。
金庸先生曾说过’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别人的强弱和我们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作为比较的对象,而在判断事物的价值时,应该以事物本身的价值来进行比较,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尽可能的获得更大进步和成长。
3、适当利用’攀比”
总归来讲, 在我们面对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时,内心是会在意的。适当的在意可以提高我们的积极性,可是如果是过渡的在意就会引发我们内心的自卑甚至嫉妒。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况,这些情绪都会消耗自己的时间以及精力。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比较的范围,从而的合理利用”攀比“,让自己在可以承受的压力下,继续进步、成长。
在我们总是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圈套时,其背后显露的其实就是我们的非理性思维,而《怪诞行为学》这本书主要阐述的就是人们受非理性思维的影响,而做出的匪夷所思的事情。
但是只要我们敢于承认它的存在,合理利用”攀比“,并与其达成和解,并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到自己的身上。
在面对他人的刁难时,要冷静下来。
《古尊宿语论》中寒山与拾得曾有这样一段经典的对话:
寒山问道:“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答:”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但行前程,莫问好路“,总有一天,该我们得到的,就会来到我们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