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善影:25年資深,結緣景德鎮

何善影:25年的資深景漂 因瓷結緣景德鎮

人物名片:

姓名:Sin-ying Ho

中文名:何善影

國籍:加拿大

學習地點:景德鎮陶瓷大學

景漂齡:25年

瓷都資訊港訊(記者 張敏)我的名字是何善影。我出生在香港,移居加拿大,目前居住在紐約市,現任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皇後學院陶瓷藝術副教授。最早,在香港的時候,家裡吃飯用的碗是景德鎮的陶瓷,後來在加拿大學習陶瓷,總感覺不了解自己的根,中國人的根,就覺得是一種遺憾。學習陶藝的期間,我的老師曾經問過我:中國的陶瓷代表什麼?陶瓷的造型、曆史從哪裡來的?我都不懂。1996年,我跟随我的老師來景德鎮,那個時候還沒有景漂的說法,我是第一個在加拿大學習陶藝的學生來景德鎮。我什麼都想學,對景德鎮的陶瓷特别的好奇,對景德鎮的制瓷技藝也感到驚歎。也是在那時候,我認識了我現在的丈夫,收獲了陶藝知識,也收獲了我的愛情。

來景德鎮,對我來說,意味着“尋根”。1996年來景德鎮時,每天出門一趟,回來的時候鼻子上會有一層黑色的灰,當時制瓷燒煤炭的居多,人民的生活也相對簡單,沒有汽車,隻有三輪車,人們吃一頓早餐才五毛錢。那個時候是冬天,窗戶也敞開着,特别冷,在景德鎮上陶藝課的時候都要穿很厚的衣服,戴手套,因為是第一次,是以那個時候的感受也成為了我回憶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二十多年過去了,現在的景德鎮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越來越美,交通也很友善,來景德鎮的外國藝術家越來越多,城市規劃發展,也給我們這些洋景漂藝術家很大的發展空間,景德鎮越來越好。

景德鎮的青花,讓我癡迷,我十分崇敬中國青花瓷的輝煌曆史。經常通過解構和重構這些形式,将熟悉的形式轉換為陌生的和身份不明的雕塑,以達到自己的創作意圖,并以多重圖像、圖示、符号和符号作為表面叙述,讓我的作品充滿人文氣息,有故事在裡面,有情感在裡面。我經常會采用拼湊的手法,把我在不同國家生活的感受,以及景德鎮陶瓷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等元素放在陶瓷創作裡面,進一步強調時間的差異,将傳統手繪圖像與新技術結合在一起,産生不一樣的藝術效果。我樂此不疲,一直在學習的路上,景德鎮還有很多的陶藝、老匠人的技藝有待我去學習挖掘,景德鎮濃厚的陶瓷氛圍、千年的制瓷技藝以及當地濃厚的人文氣息和我的創作息息相關,給我的陶瓷創作帶來深遠的影響。

每年的暑假和寒假我都會選擇在景德鎮創作陶瓷,其餘的時間我都會準備個展以及在紐約給我的學生們上課。我經常會給他們講我在景德鎮生活的點滴故事,每每講到景德鎮,我的學生們都安靜下來,傾聽我在景德鎮的故事,他們大多數都渴望來到景德鎮,來到我曾經生活創作的地方看看,親自體驗一下陶瓷。我也會不定期的推薦一些我的陶藝家朋友來景德鎮做駐場藝術家,也會偶爾帶我的學生來景德鎮做練習生,學習景德鎮的陶藝,了解這裡千年的陶瓷曆史,豐富學生們的閱曆和陶瓷知識。

今年,景德鎮的冬天雨水特别多,濕氣有點重,我依然愛這座城市,是陶瓷吸引我來到景德鎮,曾經多少次夢裡面夢見陶瓷,冥冥之中它在呼喚我,景德鎮現在已經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景德鎮的人民非常的熱情、可愛、友善。在景德鎮創作期間的陶藝作品也經常會在羅馬尼亞、加拿大、美國等不同國家展出,一年我會不定期的舉辦五六場自己的個展,我的作品也被加拿大、美國、 新加坡、南韓、台灣的個人或博物館收藏。最近,我正在準備美國的個展,而今年創作的所有作品,将會成為我個展的主要展品,而每件作品需要時間來沉澱。接下來,我的創作點将更多的關注在女性方面,希望通過不同的陶藝作品,來展示内心對女性的一種仰慕之情。在景德鎮我漂了25年,我仍在繼續學習,在景德鎮,活到老學到老,用更多更好的陶瓷藝術作品向中國景德鎮瓷器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