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來自于澳洲非常小的城市。澳洲隻有2 300 萬人,我知道2 300 萬人不算什麼,特别是對中國來說。但是有220 萬人是生活在貧窮之中,貧窮是說220 萬人沒有達到平均的水準,其中有超過10 萬人無家可歸,10% 是兒童。
我們有一個很好的慈善的項目,是和新南威爾大學合作的,其實不是談多少錢投入的問題,而是希望改善人們的生活。這個項目叫“食物銀行”,我們希望利用技術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而且它也獲得了微軟的Imagine Cup 的獎項,讓這些項目和AI 結合來改善生活。現在,我們把項目拓展到了俄羅斯和美國,希望借鑒這個項目,讓他們當地在扶貧和解決社會問題上有很大的進展。
“食品銀行”怎樣做的呢?其實在超市和餐館裡,每天都會有很多的食品,其中肯定是有剩餘的。“食品銀行”将會選擇不同的剩餘食品來進行捐獻,并自動地配送給不同的慈善機構和教會,而這需要解決去哪兒把食物收集起來,然後怎樣配送給需要的窮人。其實就是把不同慈善機構的資訊放在一個平台上,而且它解決了不同的慈善機構收集到的不同量的食品的問題。我們把這樣一個研究項目變成具有實際意義的項目,是以隻要我們能夠解決公平性的問題,那麼我們就知道這個食物是什麼,這個食物配置設定給誰。從本質上來看,這就是在解決線上不透明的問題。
在我們談食品配送的時候,一定要先考慮食物或者是貨品的公平配置設定問題,是以我們就開發了這樣一個模型,來保證食品是一個接一個地按順序去送達;也就是說我們能夠看到,一份食品配送以後,進行下一個食品的配置設定,就是0和1的問題:有和沒有。
我們還有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研究,這是新的功能。當我們談線上配置設定的時候,其實是資源和人進行比對的問題,但是另外一個方面,每一天我們都是在解決一個公平性的問題;換句話說,社會變得越來越公平。你想要的東西我們給不到你,我們會說抱歉,因為我們要給到其他的慈善機構,其他的慈善機構更需要,但是明天可以給你更多想要的物資。從長期來看,這是公平性的機制,而且這是合理的,比如說我有雞蛋,你給我面粉。如果你給我蘋果,那我就不需要香蕉了,這是混合多樣化的模式,其實這也是在解決存儲的問題,我們自己沒有配置設定完的也會存儲到倉庫,不會随便地把食品處理掉。所有獲得食品的慈善機構,并不是得到生态驗證的綠色标簽食品機構,很多都是小機構,是以品質上、時效日期上需要做更好的掌控,是以我們需要一些新的方法來解決這樣的問題。
還有一些例子,我們可以通過點贊的方式來對商品進行評估和打分。對于多數人喜歡的物品,就可以選出來進行競标,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但是這個功能另外一個缺陷就在于,這些商品的選擇可能是随機的,有時不走運的話,可能拿不到這個商品,或者說你另外的人搶了這樣一個競标。這一機制有好有壞,也是如何實作平衡,把商品給到最需要的人手上,而不是讓這樣的競價導緻另外一個失衡。我們希望通過點贊的方式,最起碼知道大家對哪些商品需求量是大的。
另外在這樣的技術當中,我們還有一個要研究的點,那就是所謂的規範化的功能。對于點贊這樣一個方式,其實你沒辦法掌控大家的意見,因為這是随機的、自主的,我們不希望有人去操控這樣的系統,比如說刻意讓某一些商品特别熱門,點贊隻是個人的行為,你喜歡這個商品你就競價、就點贊,是以這是平衡線的問題。
平衡線機制,有些情況下可以做得非常公平,但另外一方面可以讓你有機會控制它,有些人可能是真的有意地以一種團隊的方式去操縱,比如說某慈善機構說我特别想要這樣的物資,然後讓很多人來點贊和競标。是以這更多是一個數學問題,要保證公平性的機制。也就是說,在能夠保證你拿到所要的同時,保證其他人也拿到他們想要得到的東西,如果你嫉妒其他人拿到的東西,那我的機制就不對。
在配送過程中,商品的選擇是有時效性的,不能說每次都選這樣一個商品,這肯定不行,是以要把握時效性和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