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的洛陽和長安是兩座國際大都市,連接配接洛陽和長安的道路曾經是商旅雲集,車輪滾滾,不過,這條古道到現在大部分是不存在了,儲存完好的隻有區區幾百米,顯得格外珍貴,是以入選了世界遺産名錄。

這條古道路就是崤函古道,開通時間有5000多年了,從廣義上來說,崤函古道是指洛陽到西安之間的道路,從狹義上來說,崤函古道是指河南陝縣硖石鄉車壕村東800米左右的一段石壕古道。當然,由于經曆了幾千年的歲月變遷,廣義上的崤函古道已經是不存在了,隻有狹義上的還儲存完好。
崤函古道不是一個或者說兩個朝代所完成的,至少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文化中期,古道就已經初步形成了,古道是借助自然地勢修築而成,後來曆朝曆代經過不斷完善,才真正完成的。從西周年間一直到北宋時期,崤函古道都在發揮着重要的交通作用,後來兩京道路改道了,這條路才慢慢被放棄了。
崤函古道離三門峽有30多公裡遠,為古代中原通往關中的咽喉,古書記載長四百八十裡。秦朝兩漢隋唐時期長安與洛陽兩京之間的一切交流與流通,崤函古道成了必經之地和唯一通道,古代無論是皇帝百官,還是平民百姓,來往兩京都是走這裡過,崤函古道是一條名副其實的京畿大道。
春秋時期著名的秦晉之戰就在這裡,唐代杜甫曾在古道附近這裡夜宿,親眼看到官兵抓人去當兵,寫下了著名詩篇《石壕吏》。如今的崤函古道隻有石壕段的二三百米儲存比較好,2014年崤函古道石壕段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2019年成為第八批全國文物保護機關。
這一條古道成為絲綢之路的真實記錄者。現存古道遺迹長約幾百米,路面寬3米至6米,還可以看到山坡上車輪長期碾軋而形成的轍痕,是車輪在石坡長期壓輾而成,印痕清晰可見,車輪印痕全長約100餘米,雖經風雨剝蝕,依然如初。這麼深的車輪痕迹,可以想象當年的交通是有多麼的繁忙。
“長安城東洛陽道,車輪不息塵浩浩”,昔日繁華的古道,而今顯得那麼落寞。看似普通的一條古道,卻能成為世界遺産和國家文物保護機關,看來也隻有崤函古道能做到了。當遊客踏上此古道時,看着這裡的一切,思索依然能回到千年前,仿佛看到了駿馬嘶鳴,疾馳的馬車自遠方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