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忽必烈原本和阿裡不哥實力懸殊巨大,最後卻逆襲成王,并非靠運氣

曆史上總有這樣一些人,最開始是名不見經傳,并且先天條件以及所處的環境都一般,很少有人會願意相信這樣的人最後做出來的事情,竟然會那麼驚天動地。我們常人喜歡把這種現象叫做逆襲,可是在他們逆襲的背後,看似偶然,實則有太多必然。

比如創立元朝的皇帝忽必烈,原本他就僅僅隻是一個普通王爺,并且還不是當時汗位繼承者的直系親屬,可是他卻硬是從條件一般的王爺,一步一步逆襲成為皇帝,這一切是如何得來的,我們慢慢道來。

忽必烈原本和阿裡不哥實力懸殊巨大,最後卻逆襲成王,并非靠運氣

忽必烈條件一般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幼子托雷的第二個兒子,在他前邊還有大哥蒙哥,後邊有兩個弟弟,分别是旭烈兀和阿裡不哥。在成吉思汗去世之後,指定把汗位傳給第三子窩闊台,而不按照蒙古的幼子守竈習俗進行傳位,釀造了托雷與窩闊台之間長達兩年的汗位争奪,最後窩闊台得到二哥察合台的支援,在庫裡勒台大會的選舉中勝出,成為大汗,才結束了兄弟二人之間的争鬥。

在托雷失敗之後,最終還是沒有逃過窩闊台的魔爪,窩闊台在托雷與金軍大戰内耗嚴重的情況下裝病說需要親屬代替自己償命,以至于托雷迫不得已自願赴死,才為自己的子孫争取到活下來的機會。

當然了,按照蒙古當時的習俗來看,一般兄弟之間的權力争奪戰,是不會禍及到子孫後代的,不像中原地區的王朝,動不動就會進行抄家或者滅族之類的行為,窩闊台對托雷後人的厚待,剛好驗證了當時蒙古帝國的這個習俗。

忽必烈原本和阿裡不哥實力懸殊巨大,最後卻逆襲成王,并非靠運氣

托雷後代雖然得到活下去的機會,但是想要成為蒙古帝國的大汗,斷然是沒有希望了,原因就是成吉思汗曾經說過蒙古帝國的大汗隻能在窩闊台的子孫中挑選,而窩闊台在臨死的時候又交代說自己的汗位要傳給孫子失烈門,是以說不管怎麼樣,托雷的子孫都是沒有希望沾染汗位的。

可是有時候曆史就是十分有趣,在窩闊台臨死之前,原本是有兒子貴由的,他卻直接越過貴由選擇孫子失烈門當繼承者,這一種做法已經違背了成吉思汗當初制定的必須由兒子繼承這一原則,更加糟糕的是,貴由直接搶了失烈門的汗位,再次違背了當時的習俗,這就讓事情變得複雜起來。

要知道早在成吉思汗時期,托雷以及托雷的兒子們,就已經掌握着帝國很多的兵權,而窩闊台的子孫雖然繼承汗位,可實權還是有些匮乏的,是以當貴由突然去世之後,很多支援托雷後人的人們就站出來支援托雷後人擔任汗位了。

在托雷後人中,支援聲音最大的就是長子蒙哥,後來在庫裡勒台大會的選舉下,蒙哥不負衆望成為大汗,這才讓窩闊台一系的汗位來到托雷一系身上,但是這一切和忽必烈似乎沒有什麼關系,因為就算汗位傳到蒙哥這裡,後邊繼續傳位還是會傳給蒙哥的子孫的。

忽必烈原本和阿裡不哥實力懸殊巨大,最後卻逆襲成王,并非靠運氣

事情的轉機就是蒙哥突然去世了,還來不及選擇接班人,而蒙哥的兒子們年紀尚小,這就給了蒙哥的三個弟弟機會,也就是忽必烈、旭烈兀和阿裡不哥三人,按照蒙古的習俗幼子守竈來看,阿裡不哥是幼子,具有繼承的合法性,在當時得到的支援最多,而旭烈兀身邊擁有精銳護體,搶奪汗位的機會也不差,唯一糟糕的是忽必烈,他之前被蒙哥懷疑壓制過,現在元氣尚且沒有恢複,想要争奪汗位,顯得力不從心。

明明當時的忽必烈是條件最差的,為何後來忽必烈還能夠逆襲成為大汗,并且建立起元朝,成為皇帝呢?我們繼續分析。

學習漢人先進文化,韬光養瑞

要說忽必烈能夠逆襲的首要因素,我覺得漢人先進文化對他的影響絕對是首當其沖的,因為相比較于其餘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漢人之間的交際是最多的,學習漢人先進文化的機會也多,是以學到了很多大智慧,才得以在鬥争中實作逆襲。

為何忽必烈能夠得到機會與漢人交際呢?實際上這又是拜蒙哥所賜,在蒙哥争奪汗位的過程中,忽必烈的一番話語幫助蒙哥解決了争奪汗位的理論尴尬,當時很多人認為一方面蒙哥繼位不符合成吉思汗所說的窩闊台一系繼承汗位,另外一方面是蒙哥繼承汗位不符合窩闊台所說的傳位給失烈門的遺願。

忽必烈原本和阿裡不哥實力懸殊巨大,最後卻逆襲成王,并非靠運氣

大家處在這個問題中無法自拔,這個時候忽必烈提出,其實蒙哥是窩闊台的養子,也算是窩闊台一脈,這就沒有違反成吉思汗的原則,同時窩闊台傳位給失烈門,實際上已經執行了,隻是後來失烈門的汗位又被貴由搶奪,是以現在蒙哥搶奪汗位,實際上不是搶奪失烈門的,而是搶奪貴由的,根本就沒有任何毛病。

經過忽必烈的一番話語,大家茅塞頓開,最終才會選擇蒙哥繼承汗位,而蒙哥對這個擁戴自己繼承汗位有功的弟弟也是十分信任,後來就讓忽必烈去經略南方,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漢人地區。

忽必烈在南方期間,不僅學習到了漢人的先進文化,還得到了很多漢人的支援,整合很多優質資源後,忽必烈不僅自身實力更強,并且還得到了宋朝的肯定,很多漢人隻知道忽必烈,卻不知道當時的大汗蒙哥。

正是因為忽必烈逐漸做大做強,蒙哥擔心忽必烈會影響到自己的汗位,是以才對忽必烈進行壓制,好在忽必烈十分聰明,積極響應蒙哥的号召,才避免了一場災難。經曆一場災難之後,忽必烈剛剛得到蒙哥的重用,結果蒙哥又突然去世,就當時忽必烈的實力來看,完全不能與自己的兩個弟弟抗衡,忽必烈隻能另辟道路。

忽必烈原本和阿裡不哥實力懸殊巨大,最後卻逆襲成王,并非靠運氣

就在忽必烈打算另尋出路的時候,那些漢人大臣以及忽必烈學習的先進漢人文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旭烈兀以及阿裡不哥都打算從前線撤退下來回去搶奪汗位的時候,忽必烈反其道而行之,他繼續帶領大軍前進,這樣一來就逐漸赢得了一群和自己有着一樣願景的部落支援。

随着支援忽必烈的部落越來越多,忽必烈的實力也越來越強,最後終于達到可以和阿裡不哥抗衡的地步了,這個時候忽必烈直接自己組織舉辦庫裡勒台大會,并且成功成為大汗,與同樣在本土召開庫裡勒台大會被選舉為大汗的阿裡不哥分庭抗禮。

不過這個時候忽必烈雖然在實力方面可以和阿裡不哥抗衡,但是在人心以及正統性方面,還是不夠的,因為阿裡不哥是幼子,符合蒙古幼子守竈的習俗,同時阿裡不哥是在本土舉辦的庫裡勒台大會,更加具有正統性,自然也就獲得更多貴族的支援。

旭烈兀得知忽必烈和阿裡不哥都成大汗了,自己也就帶領部隊去到南亞地區自立為王,而成吉思汗的其餘兒子系當中,察合台以及術赤的子孫,顯示出不同的态度,術赤是支援阿裡不哥的,察合台則自立為王,成立了察合台汗國。

忽必烈原本和阿裡不哥實力懸殊巨大,最後卻逆襲成王,并非靠運氣

窩闊台的子孫有的支援阿裡不哥,有的支援忽必烈,勢均力敵,要不是阿裡不哥屢出昏招,忽必烈想要勝出,還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正在兩人的争奪最為激烈的時候,阿裡不哥在察合台汗國進行了一番血洗王室的舉動,這種舉動徹底破壞了蒙古禍不及子孫的習俗,引起很多部落的不滿,大家紛紛倒戈投靠了忽必烈,其中包括旭烈兀也投靠了忽必烈,促使忽必烈的實力和人心都完全碾壓阿裡不哥。

最終阿裡不哥也知道大勢所趨,便向忽必烈投降,随後忽必烈繼續做大做強,最終建立起來元朝,成為元朝的開國皇帝,也成為實作中原大一統的首個少數民族皇帝,足以見得其智慧卓絕,能力不凡。

雙方内部組成差別巨大

當然了,忽必烈能夠取得最後的成功,除了自己的智慧之外,還與當時雙方的支援勢力内部問題有着很大的關系。正如我前邊所說,當時忽必烈是處于實力弱勢和人心弱勢的,不管是從實力還是正統性考慮,忽必烈都不及阿裡不哥,是以最開始支援忽必烈的人不多。

忽必烈原本和阿裡不哥實力懸殊巨大,最後卻逆襲成王,并非靠運氣

但是這些支援忽必烈的人們都明白一個道理,選擇支援忽必烈,實際上就是一條沒有退路的不歸路,要是最後沒有成功,則是必死無疑,在生命危險的激勵之下,這些支援者爆發出來的潛力,是常人所不敢想象的。

我們再反觀支援阿裡不哥的那些貴族,原本他們就處于正統之中,不管阿裡不哥是失敗還是成功,對他們影響都不大,失敗了最多就是重新選擇投靠忽必烈,而成功了對他們也沒有多大好處,是以他們在和忽必烈的對峙中,不會全力以赴去争取。

正是因為雙方内部組成的不同,導緻在前進的道路上所迸發出來的潛力也是不一樣的,經過長時間的發酵以及醞釀,忽必烈一方的實力必然越來越強,而阿裡不哥一方的支援者很容易就會倒戈,一切看似僅僅是一個偶然,實則早已成為必然。

結語

忽必烈能夠從一個普通的王爺最終逆襲成為大汗,并且不斷開拓創新,建立起來元朝,實際上可不是什麼運氣使然,而是一步一個腳印,靠着自己善于學習漢人先進文化的虛心态度,以及自己整合資源的優良品質,最終創造出來屬于自己的奇迹,不得不說他确實是一個優秀的上司者!

備注: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