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觀宋填詞199|好去經量,胡不經量,醴陵士人的憤慨為了誰?

前言

今天賞析的詞是首罵人的作品:《一剪梅·宰相巍巍坐廟堂》,《全宋詞》記載作者為醴陵士人,其實和“淮上女”一樣,這個作者可以稱作無名氏。

醴陵,為湖南省株洲下面的一個縣級市,宋朝時,醴陵縣隸屬荊湖南路潭州長沙郡。醴陵士人即醴陵的讀書人。醴陵的讀書人為何要寫詞罵人呢?他們罵的又是誰呢?

觀宋填詞199|好去經量,胡不經量,醴陵士人的憤慨為了誰?

一、《一剪梅·宰相巍巍坐廟堂》

宰相巍巍坐廟堂。說着經量,便要經量。那個臣僚上一章,頭說經量,尾說經量。

輕狂太守在吾邦。聞說經量,星夜經量。山東河北久抛荒,好去經量,胡不經量。

這首詞罵了三種人,第一個罵宰相,閑着沒事搞什麼經量。第二個罵朝中大臣,上書寫如何去執行經量。第三個罵醴陵的太守,聽說上面要搞事情,立即拍馬屁跟風行動。

最後一起罵,你們這麼有本事搞經量,為什麼不把山東河北好好經量一番,至今沒有收回北方故土是怎麼回事呢?

觀宋填詞199|好去經量,胡不經量,醴陵士人的憤慨為了誰?

二、宰相是誰?

醴陵士人創作這首詞的同時,其實還有一首詩,據清朝徐軌《詞苑叢談》記載:

鹹淳甲子又複經量湖南,醴陵士人有詩雲:

失淮失蜀失荊襄,卻把江南寸寸量,一寸縱教添一丈。也應不是舊封疆。

明朝的《北窗瑣語》明确說,這首詩是諷刺賈似道:

賈似道度王田甚急,闾閻不得甯息。有人詩雲:

失淮失蜀失荊襄,徒把江南寸寸量。縱使步天長丈丈,也應不是舊封疆。”

可知這首詞中的宰相是賈似道,他當時在朝中推行"公田法"和"經界推排法" 。作為一個改革派,初衷是好的,不過執行起來卻民怨鼎沸。

是以有人作詩填詞編成歌謠罵他。

觀宋填詞199|好去經量,胡不經量,醴陵士人的憤慨為了誰?

三、創作年代

從“失淮失蜀失荊襄“可以判斷出,此詩在1273年之後。襄陽的南宋守軍堅持了6年 (1267年到1273年),這是宋元戰争中重要的轉折點。

醴陵士人既然還在罵賈似道,可知賈似道還沒有下台。德祐元年(1275年),賈似道率兵13萬應戰元軍于丁家洲,慘敗後被罷官丢了性命。

可見這兩首詩詞,大約作于1274年前後。

上面提到的詞,有人記載題目為《一剪梅·鹹淳甲子又複經量湖南 》。是以個别讀者認為創作時期是1264年,但是老街覺得不對。

1264年雖然是甲子年,但這一年是南宋理宗景定五年。而鹹淳年是宋度宗年号,鹹淳年沒有甲子年,隻有鹹淳甲戌年,即1274年。

四、何為經量?

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賈似道提倡公田法。目的是以強硬手段,阻止富人囤積谷物和兼并土地。豪強超出限定的土地由國家收購為公田,公田的收入用來償付軍需。

這本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不過遭到了大地主階層的強烈反對。改革這種事,連王安石都搞不定,最終留下罵名。這個賈似道倒是堅持了十二年,一直到1275年他被罷官。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 ),賈似道推行“經界推排法”:分區逐級檢核官、民戶田莊,厘定賦稅。希望做到民有定産,産有定稅,稅有定籍,消除隐田逃稅之患。

這就是詩詞中所謂的經量。

不過這種方案執行的時候,豪強地主勾結官員隐瞞不報,普通階層反而稅負加重。最後,經量來經量去,受苦的還是百姓。

醴陵士人這些讀書人,其實未必在給老百姓說話,很可能也代表了地主階級的利益。

實際上,賈似道的想法早在宋高宗趙構當皇帝時就試驗過,結果受到了官僚豪紳強烈反對和抵制破壞,最終也沒有什麼成效。

觀宋填詞199|好去經量,胡不經量,醴陵士人的憤慨為了誰?

結束語

南宋這些掌權者,沒有能力收複故土。對付金兵或者元軍,最後總是割地賠款求和。從這方面來說,醴陵士人無論代表百姓還是豪紳地主都罵得沒有錯。

但是,也罵不了多久了。賈似道第二年(1275年)被罷官給砍了頭。半年後,南宋都城臨安陷落,皇帝和太後都成了階下囚,被押到元大都給忽必烈磕頭去了。

結束時,依照慣例填詞一首為今天作業。 《一剪梅·南宋末年舊事》:

寡母孤兒坐廟堂,便欲經量,誰與經量。将軍百戰赴沙場。一半兒亡,一半兒降。

宰相賢臣遁去忙,烽火錢塘,車馬遑遑。崖山蹈海泣衷腸,青史名揚,風雨蒼茫。

@老街味道

觀宋填詞198|書窗如夢,世路方長,劉将孫沁園春寫家國淪亡之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