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赏析的词是首骂人的作品:《一剪梅·宰相巍巍坐庙堂》,《全宋词》记载作者为醴陵士人,其实和“淮上女”一样,这个作者可以称作无名氏。
醴陵,为湖南省株洲下面的一个县级市,宋朝时,醴陵县隶属荆湖南路潭州长沙郡。醴陵士人即醴陵的读书人。醴陵的读书人为何要写词骂人呢?他们骂的又是谁呢?

一、《一剪梅·宰相巍巍坐庙堂》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要经量。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
这首词骂了三种人,第一个骂宰相,闲着没事搞什么经量。第二个骂朝中大臣,上书写如何去执行经量。第三个骂醴陵的太守,听说上面要搞事情,立即拍马屁跟风行动。
最后一起骂,你们这么有本事搞经量,为什么不把山东河北好好经量一番,至今没有收回北方故土是怎么回事呢?
二、宰相是谁?
醴陵士人创作这首词的同时,其实还有一首诗,据清朝徐轨《词苑丛谈》记载:
咸淳甲子又复经量湖南,醴陵士人有诗云:
失淮失蜀失荆襄,却把江南寸寸量,一寸纵教添一丈。也应不是旧封疆。
明朝的《北窗琐语》明确说,这首诗是讽刺贾似道:
贾似道度王田甚急,闾阎不得宁息。有人诗云:
失淮失蜀失荆襄,徒把江南寸寸量。纵使步天长丈丈,也应不是旧封疆。”
可知这首词中的宰相是贾似道,他当时在朝中推行"公田法"和"经界推排法" 。作为一个改革派,初衷是好的,不过执行起来却民怨鼎沸。
因此有人作诗填词编成歌谣骂他。
三、创作年代
从“失淮失蜀失荆襄“可以判断出,此诗在1273年之后。襄阳的南宋守军坚持了6年 (1267年到1273年),这是宋元战争中重要的转折点。
醴陵士人既然还在骂贾似道,可知贾似道还没有下台。德祐元年(1275年),贾似道率兵13万应战元军于丁家洲,惨败后被罢官丢了性命。
可见这两首诗词,大约作于1274年前后。
上面提到的词,有人记载题目为《一剪梅·咸淳甲子又复经量湖南 》。因此个别读者认为创作时期是1264年,但是老街觉得不对。
1264年虽然是甲子年,但这一年是南宋理宗景定五年。而咸淳年是宋度宗年号,咸淳年没有甲子年,只有咸淳甲戌年,即1274年。
四、何为经量?
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贾似道提倡公田法。目的是以强硬手段,阻止富人囤积谷物和兼并土地。豪强超出限定的土地由国家收购为公田,公田的收入用来偿付军需。
这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不过遭到了大地主阶层的强烈反对。改革这种事,连王安石都搞不定,最终留下骂名。这个贾似道倒是坚持了十二年,一直到1275年他被罢官。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 ),贾似道推行“经界推排法”:分区逐级检核官、民户田庄,厘定赋税。希望做到民有定产,产有定税,税有定籍,消除隐田逃税之患。
这就是诗词中所谓的经量。
不过这种方案执行的时候,豪强地主勾结官员隐瞒不报,普通阶层反而税负加重。最后,经量来经量去,受苦的还是百姓。
醴陵士人这些读书人,其实未必在给老百姓说话,很可能也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实际上,贾似道的想法早在宋高宗赵构当皇帝时就试验过,结果受到了官僚豪绅强烈反对和抵制破坏,最终也没有什么成效。
结束语
南宋这些掌权者,没有能力收复故土。对付金兵或者元军,最后总是割地赔款求和。从这方面来说,醴陵士人无论代表百姓还是豪绅地主都骂得没有错。
但是,也骂不了多久了。贾似道第二年(1275年)被罢官给砍了头。半年后,南宋都城临安陷落,皇帝和太后都成了阶下囚,被押到元大都给忽必烈磕头去了。
结束时,依照惯例填词一首为今天作业。 《一剪梅·南宋末年旧事》:
寡母孤儿坐庙堂,便欲经量,谁与经量。将军百战赴沙场。一半儿亡,一半儿降。
宰相贤臣遁去忙,烽火钱塘,车马遑遑。崖山蹈海泣衷肠,青史名扬,风雨苍茫。
@老街味道
观宋填词198|书窗如梦,世路方长,刘将孙沁园春写家国沦亡之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