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偶爾在潘家園古玩市場,看到北方民瓷宋代磁州窯系的一個燒造瓷器的窯爐(模型),它造型簡樸大方,古堡式窯頂,磚塊和泥巴黏在一起的兩個煙筒像在冒着白煙,孤頂開門,壘着的窯口,想象到窯内的通紅爐火在燃燒。整個造型,栩栩如生。
看着這個窯爐,一股情愫湧上心頭。

從小聽爺爺講寒窯的故事,寒窯最早故事,聽到的是以宋代王寶钏忠貞不渝的愛情,講述王寶钏苦守寒窯十八年,最終夫妻團圓的故事。
我記得老家村東也有一個廢舊的磚窯。
聽爺爺講,這個窯有很長的曆史了。過去進京趕考的窮人住不起店就夜宿在這裡。還在當地民間流傳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秀才住在這裡,跟當地的一個民女姑娘有了孩子。這個秀才後來中了狀元,這個姑娘帶着兒子一路要飯,進京找他,起初他不認,無奈之下姑娘就脫掉孩子的鞋子,讓他看他與孩子分别時,他們在孩子腳丫子上咬的得牙印,最終,這個狀元朗還是認了自己的孩子,後來這個孩子也做了大官。
還有一個要飯的人也在這裡住過,給本村一個園外的女兒懷上了孕。園外朗為女兒身世所迫,将這個叫花子,招為插門女婿。
小時候曾記得,小孩子不守規矩,有時鑽到窯裡看看,偶爾還看到男女在裡面摟摟抱抱,多數情況是看到地上鋪的麥稭,生有柴火,有人躺睡的痕迹,而看不到人。還曾記得有,這個窯裡,壘起過幾個房間的印象。
村裡有個男子叫大黑,還有個叫大白,村民給他們倆起的外号,叫“大黑不黑,大白不白”, 可見大黑長的不怎麼帥,因為農村把白當成帥,把黑當成醜。大黑有個相好的,村民送她叫大芹,可能是給小二黑結婚有關吧,一個叫大黑,一個叫大芹,一聽就知道他們倆有啥關系了,這肯定是個村裡有文化的人給他們倆起的名字吧,他們倆真的名字叫啥?人們也都記不得了。
大黑和大芹他們倆就經常跑到這個舊窯洞裡,尋歡作樂。後來他們在家長的幹預下,各自都結了婚,也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的關系一直沒有斷。文化大革命中,一次他們倆被捉雙在窯洞裡,女的挂上了破鞋,男的在旁邊敲着唐羅遊街。他們倆一時還成了“五類份子“,五類分子當時是指地、富、反、壞、右,他倆當時可能屬于“壞”吧!跟五類分子一起掃街。
從那個時候起,這個窯爐,再沒人關顧了,路過的人遇三急了,就進去拉屎撒尿的。
從此,美麗的傳說再也沒有了。
附20年後再逛潘家園古玩市場:
一、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二、永樂青花花卉梅瓶與成化人物缸
三、燕下都遺存紅陶大甕
四、宋影青大梅瓶
五、大明宣德年制青花鳥食罐與嘉靖年制青花龍紋大缸
六、宋青釉弦文三足奁式汝窯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