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民間故事,王寶钏和薛平貴的愛情一直以來都被人津津樂道,尤其是王寶钏寒窯苦守18年,終于換來薛平貴接她回宮的結局,讓多少操碎了心的觀衆拍手叫好!

但是看完整個故事,關關心裡一直有一個疑問:就算王寶钏對薛平貴滿腔情義,但她始終是一個弱女子,在以男權為主的封建社會中,她既不能外出務工、也不能養活自己,那麼她到底靠什麼度過了那艱苦貧瘠的18年?
在民間故事中,王寶钏為了嫁給薛平貴,不惜與父親三擊掌斷絕關系,從此跟着丈夫住進了寒窯。
寒窯顧名思義,是一個又破舊、又不能遮風避雨的破屋子。薛平貴出場時,就是一個無父無母的形象,而且還在王寶钏家做苦工,經濟條件可想而知。
在一個既沒有存糧,又沒有穩定經濟來源的家庭裡,王寶钏和薛平貴的日子就已經過得苦哈哈。但所幸的是,此時薛平貴還陪在王寶钏身邊,至少他還能為這個家砍回幹柴、弄來一點糧食,兩人不至于食不果腹。
可是這樣的日子沒過多久,薛平貴就義無反顧從了軍,隻留下八鬥米、十擔柴給寒窯中的王寶钏。但是吃完這些糧食後,王寶钏又該如何覓食呢?
換做普通人家女子,還可以通過女紅、紡織布料來換點錢,但王寶钏曾經貴為丞相府三小姐,又哪會做這些?于是存糧吃完後,她隻能四處搜尋各種野菜,挖點植物莖塊來度日,而且這些又苦又澀的野菜,王寶钏一吃就是18年。
故事後來,薛平貴為了體驗當初王寶钏的生活,也讓人挖來野菜嘗嘗,但是隻吃一口就吐了個幹幹淨淨。也許就是因為這點内疚,薛平貴才會不忘本地将王寶钏接回皇宮吧!
說回正題,在饑寒交迫的封建社會中,野菜并不是天天有,畢竟窮苦人家又不隻有王寶钏一個。當野菜也沒得挖了、周圍沒有吃食該怎麼辦?沒辦法,就隻剩一個人餓!
據故事記載,在薛平貴走後的日子裡,王寶钏經常是飽一頓餓一頓,天天愁着下一頓怎麼辦。這種日子沒過多久,王寶钏的處境就傳到了王母耳中。
眼看着女兒受苦,王母心裡終究不舍。于是王母便經常偷偷來看女兒。看到面黃肌瘦、衣衫褴褛的王寶钏,王母一個勁的哭,還一邊将各種食物衣物塞到女兒手中。
王寶钏接受了母親的好意,但對于王母提出搬出寒窯、重回相府,王寶钏堅決不同意!因為在她心中,既然已經嫁給了薛平貴,就應該與他同甘共苦,薛平貴的家才是自己的家。
看着剛烈的女兒,王母也無可奈何,她隻能經常讓人捎來一些吃食和衣物,讓王寶钏少受一點生活的苦。
就這樣,王寶钏靠着野菜野物,以及母親的接濟,在寒窯中饑一頓飽一頓,苦苦地盼着薛平貴的歸來。這樣日複一日的赤貧日子,也逐漸掏空了王寶钏的身體,為她以後的早逝埋下了伏筆。
僅僅因為一次英雄救美,王寶钏就斷定薛平貴為良人;僅僅因為薛平貴不像纨绔子弟,王寶钏就非他不嫁。由此可見,王寶钏對薛平貴的愛深至骨髓。
為了薛平貴,王寶钏不惜和父親決裂!
為了薛平貴,王寶钏甯願舍棄衣食無憂的生活!
也是為了薛平貴,王寶钏辛辛苦苦在寒窯度過了18年,活脫脫一位癡情女子!
在薛平貴離開的那一天,王寶钏對天發誓:“不論今後的日子多麼困苦、無論寒窯的生活多麼貧窮,我王寶钏都會等待相公回來!”
是以,當薛平貴戰死的消息傳回來,王寶钏依然不肯相信;見到被燒焦的斷袍,她堅決認為薛平貴回來過。靠着對丈夫愛的信念,于是王寶钏有了活着的信念,選擇繼續過着等待丈夫的生活。
可作為主角的另一邊,薛平貴就沒這麼堅定了。他聽信乞丐的一面之詞,就誤以為王寶钏已經改嫁,還怒燒斷袍斬情義;在武家坡看到髒兮兮的王寶钏,首先想到的竟然是試探。
一個無條件相信、甘願放棄榮華富貴苦守寒窯18年;一個聽信他人之言,榮歸故裡後處處試探,還在外娶妻生子,兩人對愛情的堅貞可見一斑!
在母親的關愛下,王寶钏的物質世界得以勉強維持,但是她的精神世界呢?
從前的日子,是琴棋書畫;現在的日子,是滿地挖野菜,不用說休閑喝茶,恐怕家中連一支筆一盞墨都找不到。對于意志堅定的王寶钏來說,物質條件不好沒什麼,可怕的精神貧瘠,就成了她心中的痛。
于是,她隻能在心中激起一股信念,一種對愛情堅貞不屈的信念。靠着這股信念,她可以無視眼前的貧瘠、艱難挨過獨居的日子。
就像一個相信明天會更好的人一樣,内心的執着成了她的精神支柱,這股力量,也一直支撐着她寒窯堅守18年!
深究曆史,我們可以發現曆史上根本沒有薛平貴與王寶钏這兩個人,這一切不過是民間百姓編撰的故事而已。至于為什麼編出這樣一個“匪夷所思”的故事,其實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很大的淵源。
從人類發展史來看,從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是必然,男性在社會中的主導地位也逐漸取代了母親在母系社會中的重要性。薛平貴的故事背景處于唐朝,完全是一個以男權為主的封建社會。
确定了男性的主導地位,那麼女性就成了男性的附屬品。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就隻能從一而終;男人可以外出謀業,女人隻能在家相夫教子;男人還可以休妻休妾,女人隻能獨守寡居,以貞節牌坊為榮。
在古典名著《紅樓夢》中,李纨就是一個因為寡居而備受“榮譽”的典型人物。因為她清心寡欲,是以她獲得了全府人員的認同;因為她無欲無求,朝廷還頒給她各種“榮譽”,以此贊美她的堅貞守節。
可這樣一個丢了靈魂的女人,還剩多少屬于自己的光輝?
在封建社會中,為了保障男性的崇高地位,于是各種書籍、故事都成了對女性無形的枷鎖。他們倡導女性守節、對丈夫堅貞不屈,甚至還要忍受貧窮孤獨,隻為穩定住一個男尊女卑的世界。
從社會規則、到思想馴化,都是對女性的各種壓抑和束縛。裹腳可以讓女性走路姿勢優美,同時也讓她們喪失了基本的工作能力;三從四德教條理論,更将女性禁锢在一個固定架構之内。隻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規則制定者心裡清清楚楚。
于是,像薛平貴和王寶钏這樣的民間故事廣泛流傳,書中宣揚王寶钏的堅韌和忍耐、贊美她對愛情的忠貞、對物質生活的無視,對男性的極緻附屬。
但對于薛平貴,他隐瞞已婚事實、另外娶妻生子、對發妻百般試探,都毫無苛責之意。王寶钏的各種隐忍,全部成了對薛平貴魅力的一種輔助。
誠然,用現在的眼光來評論以前的故事,多少有失偏頗。但曆史總能反應現實的深刻。民國時期的先進思潮、對女性裹腳的開放、還有多少堅持為女性發聲的曆史人物,他們都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
是以,如今女性的社會地位逐漸上升,都是前人一步一個腳印努力的結果!等級制度多麼無情、思想禁锢多麼可怕!
但願如今的世界上,再也不要有下一個王寶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