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舞長江經濟帶·探源千年文脈|浏陽夏布:會呼吸的鄉愁,千年名産的重生
湖南日報·新湖南用戶端記者 熊遠帆

右手投梭,木梭載着纡子并引導緯紗進入梭道穿過經線,交給左手,右手拉動打闆,拍打一次緯線,輪流交替、循環反複,一匹夏布緩慢地在時間流逝中成型。
12月19日,“共舞長江經濟帶·探源千年文脈”來到浏陽夏布文創中心,看到浏陽夏布的傳承人譚智祥夫婦倆正操作着一台紡機,随着梭子來回穿梭,夏布正一點一點流出……
浏陽夏布則因為浏陽河水質呈堿性,經過其漂洗,能在歲月中越洗越白,在清光緒年間,開始遠渡海外,銷往日本、北韓以及南洋等地。巅峰時期的浏陽夏布,曾有着一年“出口達485萬擔,價值近百萬”的盛況。
“它的原料是我們當地才有的苎麻,取下苎麻的表皮纖維,再織成布。這種布纖維細長,質輕透氣。”“心之夏”品牌總經理魯松元介紹,他帶領團隊開發出浏陽夏布服飾、包具、家飾、茶道用具等八大系列160多款創意夏布産品,并且通過網際網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
“我希望我的這門手藝能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傳承,不要讓他消失了。”譚智祥認為,夏布的市場在于附加值更高的文創市場。
目前,浏陽主導建設了浏陽夏布文創中心,目前已入駐“心之夏”“ 浏夏”“ 夏予和”多家企業,以夏布為原料,融合非遺傳承、手工體驗、創意生産、文創營銷于一體,夏布文創産品暢銷國内外,先後登上紐約時裝周、北京國際設計周、東亞文化周等舞台。目前,浏陽夏布形成了成熟的“中心+企業+農戶”的産業鍊條,創造了通過創意産業拯救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