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打開App就被索取一系列授權,明确拒絕後仍頻繁彈窗甚至不讓用;隐私政策内容錯漏百出、難以讀懂;想按照App隐私政策裡提供的途徑下載下傳自己的個人資訊副本,客服卻說不知道那是什麼……以上種種情況,你是否也遇到過卻又無力解決?
12月17日,南方都市報個人資訊保護研究中心在北京召開“2021啄木鳥資料治理論壇”。南都個人資訊保護課題組在會上釋出《個人資訊安全年度報告(2021)》(下稱“報告”),從App隐私政策、權限擷取、可攜權以及應用商店稽核機制四個方面披露了150款App和10家應用商店的個人資訊保護合規現狀。
沒有一款透明度高,僅5款披露非SDK第三方
今年報告選取十大行業共計150款App作為測評樣本,其中每個行業頭、中、尾各五款。隐私政策透明度越高,代表其關于企業如何收集、使用、存儲和保護個人資訊的描述越清晰和全面。
測評結果顯示,“知乎”“叮當快藥”以89分位居第一,“快手”“攜程旅行”以兩分之差并列第二。透明度達到中等及較高水準的App占比高達82%,得分“不及格”的App共有27款,各行業平均分相差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透明度高的App數量為零。報告分析認為,這是由于大多數App尚未落實個保法中的創新性規定,失分較多。比如隻有40款App提供了專門的未成年人隐私政策,不到10款App提及死者權利。
11月,工信部釋出通知,要求相關網際網路企業于12月底前建立個人資訊保護“已收集個人資訊清單”和“與第三方共享個人資訊清單”。測評發現,150款App中有135款都列出了嵌入的第三方SDK(軟體開發工具包),并告知其名稱、處理目的、個人資訊類型和連結。
然而,報告指出,第三方SDK并不是App共享使用者個人資訊的唯一對象,還包括廣告主及其代理商、關聯公司、授權合作夥伴等。但隻有“知乎”“唯品會”等五款App披露了承運商、支付、廣告商、媒體等第三方的部分資訊。
盡管隐私政策告知不清晰、抄襲、頭尾部App得分差距大等問題依然存在,今年150款App的隐私政策透明度平均分仍達到了70.1分,在測評标準更加嚴格的情況下,幾乎與2019年持平。這意味着,App的隐私政策透明度有了明顯提升。
拒絕十次還彈窗,五分鐘内讀定位超兩千次
今年3月印發的《常見類型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必要個人資訊範圍規定》(下稱《規定》)為39類App劃定了滿足基本功能服務所需的必要個人資訊範圍。報告以《規定》為标準,對十大行業的150款App進行了權限擷取合規度測評。
測評結果顯示,隻有“新氧醫美”“360借條”“學而思網校”三款App得分高于90分,整體平均分僅有57.9分。其中近半App得分集中在60-70分,不及格的App則有60款,占比40%。
從具體情況看,150款被測App中有89款都在使用者首次使用App時彈窗申請了非必要權限,涉及電話、定位、存儲、通訊錄、相機、麥克風等,其中不乏“釘釘”“美柚”等頭部App。
此外,不少App需要使用者多次拒絕權限申請後才能正常使用。比如“優健康”“高途課堂”等30款App在使用者明确拒絕某權限後,仍然頻繁彈窗申請,尤其存儲權限被重複申請的次數最多。
如首次打開“粉象生活”,使用者需連續拒絕11次存儲權限彈窗,其中有兩次是選擇了“拒絕且不再詢問”後仍再次彈窗。報告認為,App連續多次彈窗申請同一權限的做法是一種“變相強制”,不符合法律要求的“明示同意”。
在漢華飛天信安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支援下,報告還對150款App在一段時間内調用敏感權限的頻率進行了測評。結果顯示,有多達135款頻繁調用權限。
其中情況較為嚴重的是“莉景天氣”,平均每分鐘調用定位權限約153次;退到背景後,又在五分鐘内調用了2286次定位權限。
不少App客服稱不知何為個人資訊副本
根據個保法第四十五條,個人有權向個人資訊處理者查閱、複制其個人資訊,還有權請求将個人資訊轉移至其指定的個人資訊處理者。報告仿照歐盟《通用資料保護條例》,将上述規定簡稱為“可攜權”。
報告發現,App落實可攜權的做法通常是提供個人資訊副本并承諾可轉移。150款App中,57款明确使用者可要求擷取個人資訊副本,占比38%。截至測評結束,僅收到14款App提供的個人資訊副本,内容絕大多數是使用者主動提供的資訊和裝置資訊等,如使用者ID、昵稱,注冊手機号,注冊時間等。
對于何為個人資訊副本,各App給出的答複不盡相同。比如“學而思網校”“斑馬App”稱擷取個人資訊副本的方式為自行截屏;多位App客服直言“不知道什麼是個人資訊副本”。還有不少App告知的擷取途徑無一聯系得上。
還有App會設定身份驗證門檻,要求使用者提供除注冊時提供的個人資訊之外的資訊。比如“叮當快藥”要求使用者送出手機營業廳繳費憑證、手持身份證照片,轉移個人資訊需提供接收方個人資訊證明,願意接收個人資訊的證明材料、接收方式。
報告指出,150款App中承諾提供個人資訊轉移服務的僅有15款,基本都要求使用者提供對方App的接收方式、接口等資訊。然而,沒有任何一款App明示告知使用者如何擷取上述資訊。報告認為,這進一步增加了使用者履行可攜權的難度。
所有應用商店都在隐私政策連結上失分
為了解應用商店稽核機制的合規狀況,報告對OPPO軟體商店、華為應用市場、360手機助手、小米應用商店、vivo應用商店、騰訊應用寶、百度手機助手、PP助手、豌豆莢、三星應用商店十大應用商店進行測評。
結果顯示,OPPO軟體商店、華為應用市場、360手機助手分别以82.4、79.1、70分位居前三名,而PP助手、三星應用商店和豌豆莢得分不及格。整體平均分不足60。
報告指出,該測評的一個普遍失分點在于,10家應用商店均存在隐私政策連結問題,包括未提供隐私政策連結、隐私政策連結無法打開、隐私政策版本與App内不一緻等。
比如,OPPO軟體商店有七款App的展示頁面沒有隐私政策連結,其中不乏“優健康”“華醫通”等知名App;vivo應用商店中,“攜程旅行”展示頁面的隐私政策連結為隐私設計文檔,而非隐私政策;小米應用商店中有九款App在應用商店展示頁的隐私政策與App内版本不一緻。
值得注意的是,絕大多數應用商店展示App将擷取的權限清單時,通常使用的是“允許該應用……”等系統預設表述。隻有小米應用商店的權限詳情頁允許App開發者自行更改權限擷取目的。
如“海豚優惠-購物返利平台”就修改了其應用商店展示頁面定位、手機資訊、相機、錄音四項權限的擷取目的——如擷取手機資訊是為了“防止非法分子使用軟體進行違法違規行為”。
報告認為,系統預設表述的權限說明通常為概括性描述,無法精準地照顧到每一個App的權限申請目的。允許App開發者修改可以讓使用者更加清楚地了解App為什麼要擷取這項權限,有助于保障使用者的知情權。
出品:南都個人資訊保護研究中心
采寫:南都見習記者 樊文揚 記者 孫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