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清楚,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不過兩人的詩詞畫風并不一緻,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雄奇飄逸;杜甫則是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有“詩史”之稱,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

作為唐朝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的親曆者,杜甫享受過富足的物質生活,也曾經曆過貧困潦倒的窘境,杜甫在官場上也并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年至晚年的杜甫揮筆寫下了一詩,道盡唐朝興衰,該詩也被譽為七絕之冠。
這首詩便是《江南逢李龜年》,全詩如下: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李龜年是開元初年的著名樂工,安史之亂爆發之前,李龜年常常為貴族豪門獻唱,而李龜年、李彭年、李鶴年兄弟三人創作的《渭川曲》則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賞識,是以他們所得的賞賜衆多,建造的宅第規模甚至還超過了公侯府第。
《江南逢李龜年》的前兩句詩詞,講的便是開元盛世時兩人相見的場景,岐王李隆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他曾幫助李隆基坐穩皇位,然而卻不眷戀政治,以好學愛才著稱,與當時有名的文人時常往來,是以杜甫和李龜年經常在李隆範碰面。
崔九則是宰相崔仁師的孫子崔滌,後改名“崔澄”,這一名還是李隆基給取的,李隆基還在藩邸時,和崔澄是居住在同一個裡弄,李隆基登基為帝後,對崔澄也是很寵愛和親近,即便崔澄的兄長崔湜因依附李隆基的政敵而被誅殺,但唐玄宗仍沒有疏遠崔澄。
“岐王宅裡”、“崔九堂前”,當年的杜甫和李龜年都曾風光無限,唐朝也呈現出一片繁榮之景,然而安史之亂爆發,杜甫、李龜年等人皆漂泊到江南一帶,即有名的“衣冠南渡”。
兵荒馬亂之時,哪裡還看得到繁榮昌盛之景,杜甫在蜀中漂泊之時更是曆經諸多坎坷,茅屋破敗,饑兒老妻,徹夜難眠,李龜年也好不到哪去,以前常為貴族豪門唱歌,此時卻也是街頭賣藝。
770年,曆時8年的安史之亂又已經過去了7年,但大唐江山仍是一番破敗之色,作亂之人仍然存在,岐王、崔九以及唐玄宗李隆基,甚至是唐肅宗李亨卻皆以先後去世,“正是江南好風景”一句則表露出了杜甫心中對物是人非的無奈。
緊接着又轉為“落花時節”,落花所呈現的是蕭條之色,寓意是衰落的唐朝,此時此刻,杜甫和李龜年在江南重逢,兩人的境況與當年之景是如此不同,往大的方面講,便是唐朝由盛轉衰,每個人的命運也都發生了劇烈改變。
而在大曆五年這年,杜甫從潭州向郴州逃往,打算投靠舅父崔湋,但途中遇上暴雨,杜甫又隻得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同年冬天,杜甫在由潭州前往嶽陽的船上離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