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柳下惠“坐懷不亂”是否确有其事?這件事是怎麼傳出來的?

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流傳久遠,但是這個故事沒有出現在正史中,最早出現是在戰國末期的毛亨為《巷伯》做注解的時候講了這個故事。這個故事到了元朝的時候才完善起來。我們看一下這個故事發展變化的經曆。

柳下惠“坐懷不亂”是否确有其事?這件事是怎麼傳出來的?

第一個版本。柳下惠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寒夜寄宿在都門,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無處栖身的美貌女子前來投宿。面對這個在寒夜裡瑟瑟發抖的弱女子,柳下惠無法拒絕,于是就讓她坐在自己懷裡,解開自己的衣服把女子包住,為其禦寒。

兩人一夜循規蹈矩,沒有任何逾越禮法的行為。大家注意,事情發生在都門,時間是大雪飄飛的寒夜,一個無家可歸的女子求救。

第二個版本,元朝末年陶宗儀的《辍耕錄》的記載是:“柳下惠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于懷,至曉不亂。”這個記錄說是故事發生在郭門,也就是城門了。沒說下沒下雪,時間還是夜間,讓女子坐在懷裡是防止女子凍死。依然是一夜都沒有違背禮法。

第三個版本,在某個大雨滂沱的夏日,柳下惠從朋友家回來,突然天降大雨,柳下惠被淋濕了衣衫,慌忙中走入一古廟避雨,突然發現一個妙齡女子正在廟中赤身晾衣。柳下惠趕緊退出廟外,坐在槐樹下,無論女子怎麼邀請,柳下惠始終沒有回到廟中,直至雨停才離去。後來便傳為“柳下惠坐懷(槐)不亂”的故事。這個故事更為奇妙,時間是夏天、地點是古廟,坐懷也變成坐在槐樹下了。

柳下惠“坐懷不亂”是否确有其事?這件事是怎麼傳出來的?

三個版本時間地點和場景都不一樣,而且坐懷成了坐槐,這說明這個故事的來源是多元的,不是僅有一個來源。是以才會出現不同的版本,也就是說這個故事在流傳的過程中在不斷地被加工改變。這個故事是否屬實呢?我們來看一下柳下惠的情況。

柳下惠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據說孔子和孟子都贊揚過這個人。說明柳下惠不會晚于孔子孟子生活的時代。曆史記載柳下惠是個正直的人,當過士師這個掌管刑獄的官,因為正直觸怒上級被三次罷官,但是依舊正直。說明這個人是個不為權力屈服的人,是個意志堅定地人,不是個貪戀權位和物欲的人,這樣的人做出坐懷不亂的事是可信的。

另外,當時的儒家思想并不是主流思想,更不是官方意識形态,是以柳下惠沒有必要标榜自己是個儒家的真人君子,然後博得一些虛名或者其他的實惠。相反倒是儒家的聖人為了标榜自己的學說就把柳下惠當成榜樣和标杆寫進曆史,等于是儒家在利用柳下惠擴大影響,光大門楣。

是以柳下惠的事情應該是真的,那個時候百家争鳴,所有的學派地位平等,而且不少學派和儒家學派是嚴重對立的,是以儒家不敢瞎編,否則當時的與儒家嚴重對立的學派就會不遺餘力的攻擊儒家,會試儒家學派遭受沉重打擊,這是儒家學派無法承受的損失,儒家經典記載的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應該是可靠的。

柳下惠“坐懷不亂”是否确有其事?這件事是怎麼傳出來的?

第三,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是禮崩樂壞的時代,封建禮教根本就沒有形成,更不要說束縛人們的思想和行動了,那時候的人的思想和行動是很大膽的,在後世影響很大的男女授受不親等封建思想還沒有形成,社會風氣比較開放。柳下惠的行為在當時是可以說是特立獨行,超凡出衆的,是以被人們記住了。

到了漢朝,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成了地位超高的官方學說,儒家知識分子借機大量的删改圖書,把與儒家觀點不同的諸子百家的書都毀了,隻剩下與儒家思想不相抵觸的典籍了,柳下惠的故事因為符合儒家思想是以得以保留,并且逐漸得到了完善和繼承,這是符合統治階級需要的,是以就大力宣傳,目的就是樹立忠孝節義的典型為封建統治服務。

柳下惠“坐懷不亂”是否确有其事?這件事是怎麼傳出來的?

到了元朝,蒙古族的統治遭到漢族的不斷反抗,在進行軍事鎮壓的同時,元朝統治者開始采取用漢族文化制約漢人的手段進行文化思想上的鎮壓,于是二十四孝圖和柳下惠的故事就被包裝之後大力宣傳了,目的還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維護統治階級利益。

是以這個故事最終在元朝完善定型了。統治者通過這個故事高數老百姓,柳下惠能做到坐懷不亂,那是沒有非分之想,是以要求老百姓不要有非分之想而要忍受壓迫,以此來減少反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