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遺百科之十七|南國紅豆 粵韻悠揚

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的2021第四屆非遺品牌大會(廣州)在12月18日于廣州塔正式拉開帷幕。作為非遺資源極為豐富的曆史文化名城,廣州的非遺在近年于傳承力度、創新能力、傳播水準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屢屢成為圈内外焦點。

非遺品牌大會(廣州)也是全景式掃描廣東非遺的重要平台,是一睹廣東非遺今時新貌的絕佳視窗。

非遺百科之十七|南國紅豆 粵韻悠揚

借此,讓我們對廣東代表性非遺項目做全景式掃描,以飨讀者。

今天,非遺品牌大會開幕;今天,我們聽聽粵劇悠揚的曲調吧。

“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帶紅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年,萬人圍住看瓊花。”清代的這首竹枝詞描述的是當時粵劇的繁盛之況。

粵劇,又稱廣府戲、廣東大戲,是廣東及廣西粵方言區最大的劇種,在粵港澳地區及東南亞和美洲各國有粵籍華僑居住的地方廣泛流傳。粵劇題材廣泛,集衆家之長。它源自南戲,以“梆簧”(西皮、二簧)作為基本曲調,兼收高腔、昆腔及珠江三角洲民間樂曲,早期以“戲棚官話”為基本語言,間雜粵方言。

非遺百科之十七|南國紅豆 粵韻悠揚

(粵劇藝術大師紅線女《昭君出塞》劇照 圖源:紅線女藝術中心)

粵劇原有末、生、旦、淨、醜、外、小、夫、貼、雜十大行當,後精簡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醜生、武生六類。粵劇表演有單腳、滑索、運眼、小跳、拗腰等絕技。其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靶子、手橋、少林拳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都十分出色。

近百年來,粵劇充分挖掘人民現實生活的所思所想,在舞台上将時代性、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融合,一直保持着創新。辛亥革命期間,粵劇改用廣州方言演出,具有愛國傾向、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劇目不斷湧現。1913年,香港拍攝了第一部粵劇電影——《莊子試妻》。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粵劇在題材、舞美、服裝、化妝等方面都進行了很大的革新,引入了西洋樂器,還形成了薛腔、馬腔、白腔、廖腔、桂腔五大流派。抗日戰争期間,粵劇藝術家們借古喻今,諷刺時政,批判漢奸,讴歌英雄,極大地激發了群眾的愛國熱情和抵禦外侮的強烈情感。

非遺百科之十七|南國紅豆 粵韻悠揚

(粵劇折子戲《花好月圓》 來源:廣東省文化館)

21世紀以來,粵劇更是順應時尚潮流,打通多種傳播管道,不斷吸引年輕閱聽人。2005年,佛山粵劇團推出動漫真人秀粵劇《蝴蝶公主》;2014年,廣東粵劇院推出取材于武俠網遊的《決戰天策府》;2019年,廣東粵劇院與第一福合作開發粵劇文創産品。2021年,粵劇電影《白蛇傳·情》上映後迅速登頂中國影史上戲曲電影的票房榜榜首。粵劇以新的方式走進大衆生活,展現了粵劇藝術無窮的魅力和生命力。

同時,粵劇人也清醒地認識到,創新固然重要,繼承傳統才是根基。粵劇專業院團在創新劇目之時,也不斷複排傳統劇目。近幾年出版的《粵劇藝術表演大全》更是對粵劇這項寶貴的藝術遺産進行全方位的深度挖掘,用圖文聲像的方式整理記錄下來并提供學習範本。

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民間的深厚土壤。如今在珠江三角洲仍有許多私夥局,業餘愛好者常常聚集在一起唱粵曲、演粵劇,舞台上下,粵韻悠揚,其樂融融。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蔔松竹 通訊員:文木

圖/文木文化提供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吳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