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首屆刀鋒圖書獎頒獎典禮在成都方所舉辦。知名媒體人伊險峰、楊櫻共同創作的首部作品《張醫生與王醫生》摘得年度十大好書紀實獎。

史航為兩位作者頒獎
12月18日,伊險峰、楊櫻攜《張醫生與王醫生》與作家楊潇、譯者何雨珈空降成都成都文軒BOOKS九方店,帶來一場關于非虛構的對談沙龍。
分享會現場
本書出版時,曾引發各界讨論。哲學家陳嘉映稱其為“在漢語寫作中的首創”;曆史學家羅新則直言“看完後非常震動”;梁文道、嚴飛、李松蔚、羅振宇、班宇……社會學、心理學、文學各圈層名家都給予高度評價。
新作封面
緣起:為這座城市和同代人書寫的沖動
二人寫這本書的緣由,在于他們一直以來對中國四十年社會變遷的興趣——“這變化快且劇烈,總需要一個來龍去脈”。
一次時隔三十年的同學聚會,給了伊險峰為這座城市和同代人書寫的沖動:“這一代人是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的受益者,而他們生活的沈陽在這個曆程中處境複雜——從計劃經濟時代最重要的工業城市到一個落伍者,有強大的失落感。”
本書的主角張醫生與王醫生,是伊險峰的國中同學,他們如今都是口碑甚佳的專業人士,也都出生于勞工家庭。他們是1970年代人,生活的城市是沈陽,各種因素疊加起來,構成了作者決心寫作這本書的初衷。
兩位作者對兩位醫生及其家庭成員進行采訪,觀察普通人在大時代中的沉浮與變遷。他們認為,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一代人,構成了解讀中國社會四十年變化的極佳樣本。
寫作:采訪數十人,在回憶中重制過往
兩位作者一共采訪數十人,在舊報紙、老照片、建築廢墟與口述回憶中重制過往,勾勒出二人半生的成長與階層躍升之路。同時,還以工業城市、機關社會、稀缺經濟、勞工階級文化、男性氣概、重大曆史事件和時代變遷等因素為經緯,呈現出兼具深度與廣度的當代東北。
這本書的分工,楊櫻負責采訪;第一、三、四、六部分,伊險峰執筆,第二、五、七、八部分,楊櫻執筆。最終,由伊險峰統稿。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感受到的東西超過我在沈陽生活二十年所感受到的。”伊險峰提及寫作的艱難:“這本書涵蓋的内容太過龐雜,我們最初也不知該怎樣處理如此豐富的素材。”
楊櫻表示:“這四十年是中國變化最劇烈,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四十年,這四十年會改變很多東西,叫做‘命運’的東西會作用于每個人。”伊險峰則表示:“其實有很多東西,你沒太注意的時候,它已經有天翻地覆的變化了。”
紅星新聞記者|陳謀 圖據受訪者
編輯|段雪瑩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