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威磨嘴子漢墓群,埋藏着一座神秘的“地下動物園”

武威磨嘴子漢墓群,埋藏着一座神秘的“地下動物園”

彩繪木雞

武威磨嘴子漢墓群,埋藏着一座神秘的“地下動物園”

彩繪木羊群

武威磨嘴子漢墓群,埋藏着一座神秘的“地下動物園”

彩繪木卧狗

武威磨嘴子漢墓群,埋藏着一座神秘的“地下動物園”

彩繪木雞栖架

武威磨嘴子漢墓群,埋藏着一座神秘的“地下動物園”

彩繪木猴 (圖檔來自甘肅省博物館)

磨嘴子漢墓群在甘肅省武威市西南15公裡處的祁連山麓、雜木河兩岸。在武威磨嘴子漢墓群幾十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類木雕,讓考古工作者驚歎不已。這些木雕不僅雕工精美、生動傳神、種類繁多,而且作為陪葬明器,集中出現在磨嘴子漢墓群中,說明用這種動物類木雕陪葬是當時的一種普遍現象。

埋藏在地下的一個個動物木雕,帶着濃郁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讓今天的人們仿佛看到了兩千年前這片土地上馬嘶牛叫、雞鳴狗吠、羊群喧嚣、猴兒嬉鬧的熱鬧場景。

刀斧之下動物的動态之美

磨嘴子漢墓群墓葬分布在一片土山形成的丘陵台地上,在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700米的範圍内,墓葬密布,非常集中。墓葬一般為土洞墓,由墓道、墓門、墓室3部分組成。規模較大的墓葬還有後室、側室或耳室。墓道為斜坡式,墓門為過洞式連接配接溝通墓室。墓室多為長約4米、寬3米的長方形容穴,三人、雙人、單人葬均有,葬具為木棺。由于這裡土質堿性大,土内又夾雜着種石蕊物質,土質非常堅硬,加之丘陵台地,地氣幹燥,具有儲存地下文物的優越條件。是以,此處的墓葬及室内的随葬器物儲存較好,特别是一些不易存放的木器、絲、麻、草編物等都能夠儲存下來,文物的蘊藏極為豐富。

磨嘴子漢墓群是一座蘊藏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1963年11月被定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1955年和1959年,甘肅省博物館先後進行2次發掘,共清理漢墓37座,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

在衆多出土的木質明器當中,有很多動物俑,形态優美,頗具研究、觀賞價值。

從出土的動物類木雕造型來看,它們幾乎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家畜、家禽類動物,有馬、牛、狗、羊、猴、雞、鵝等,還有一些鳥類如木鴿、木鸠、木鷹和長尾鳥,以及獨角獸、虎等。

這些動物類木雕用料以松木、楊木等河西地區易得木料為主。有的是用一段木頭整體削斫而成,如木猴、木雞、木狗、木鵝等。有的則是分别雕刻出動物的頭部、軀體、四肢、尾巴、耳朵和獸角等,然後組合在一起,如木牛、木馬等。這些動物類木雕的尺寸大小不一,一般來說大型家畜如馬、牛和獨角獸相對大一些,狗、羊、鵝等相對小一些,還是具有一定的寫實意義。

這些木雕類動物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大刀闊斧削斫而成,手法簡潔,粗犷大氣,造型随意,富有動感,藝術造型誇張而不失真。這些木雕大多都有彩繪,以黑、白、紅三色為主,運筆無拘無束,與古拙大氣的木雕結合在一起,呈現出一種返璞歸真、雄渾博大和自由奔放的時代氣息。

大刀闊斧的雕刻手法,令這些動物擺脫了繁雜的表象,将其本質的東西強烈地展現出來。人們就地取材,采用寫實與誇張的造型表現手法,以現實生活中的動物為基礎,大膽地省略掉多餘的動物表象,抓住最能準确表達動物特點的部分,通過動态變化簡潔明快地反映在木雕的細節之上,神态抓取得極其到位,雖是寫實的雕刻表現,但絕不是簡單照貓畫虎般地臨摹實物,而是十分準确地傳達出不同情境中動物的不同神态和特征。

例如,磨嘴子漢墓群出土的木狗,雖然體量都不大,卻有5種以上不同的姿态,有的頭軀尾伸長為一線,閑散無聊卧地歇息,雙耳卻豎起來,很警惕地聽着周圍的動靜;有卧地擡頭,四肢着地,嘴巴半張,但它擡頭張望的動作,暴露了随時準備一躍而起的心态;還有神态輕松,活潑可愛的小犬低頭覓食,尾巴卻高高翹起,形象地表現出小犬調皮争食的神态。它們一瞬間的動作神态被工匠們準确地呈現出來。

還有造型非常簡潔的木雞,寥寥數刀,就将公雞高傲的氣質瞬間呈現在人們眼前;小巧的木鵝神态悠閑,或引頸高歌,或低頭覓食,雖無水面,猶自浮動;日頭西斜,羊群歸來,悠然散漫;木猴抓耳撓腮,似在吱吱亂叫……觀看這些動物類木雕,仿佛讓人置身于田園庭院之中。

雄渾大氣的漢代審美追求

木材作為一種雕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像秦始皇兵馬俑的泥塑,能夠随意地捏造出各種複雜的造型。在木雕造型上,無法做到十分細緻的程度,而恰恰是木材這種特性,使得漢代木雕保持了一種渾然大氣之勢。我們從中能夠體會到它們豐富的造型藝術和表現語言。

從雕刻技法來看,這些木雕都屬于立體圓雕,同時工匠們又合理地利用了浮雕和線刻手法作為木雕形體的補充。圓雕,也稱六面雕,是對整個構件進行全面雕飾,從各方面都能觀賞其形象,其立體感強而細緻,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動物群雕充分顯示了這一特點。

中國木雕工藝品藝術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那時就有了不少初具雛形的工藝品。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有以魚為題材的木雕作品,同時期的新樂文化中也出土過木雕鳥。到戰國時期,木雕工藝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藝中的簡單刻紋和雕花闆的陰刻,發展到立體圓雕工藝,因當時已經開始出現使用木俑作為明器陪葬的習俗,故而主要以人物俑居多,題材多為伎樂、武士等,多流行于楚地。

秦漢時期,受到南方木俑的影響,全國各地都出現了木俑陪葬現象,但是隻有西北地區墓葬中的木俑儲存比較完好,這得益于西北地區幹燥的氣候環境。我們從這些出土的木俑中能夠發現漢代民間木雕藝術的輝煌,從側面了解到漢代河西地區人們富饒的農牧生活和精神追求。

雄渾大氣、簡潔傳神、古拙浪漫的漢代木雕,将中國木雕藝術推向了一個高峰,展現了大漢王朝興盛的文化藝術和浪漫奔放的時代精神。

漢代木雕随葬明器用量激增

武威磨嘴子漢墓群中為什麼會有如此衆多的動物木俑随葬明器?

中國古人認為,一個人死後依然要過着生前一模一樣的生活,生前的奴仆和财富都應随葬墓中,供自己到陰間使用。在這種“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下,無情的殉葬制度出現了,并在中國的商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在各國相繼建立,殺殉喪葬的殘酷習俗也發生了變化,開始以俑代替活人、活物殉葬,是明器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代尊崇儒學,倡導尊祖崇孝,故而盛行厚葬之風,明器的使用規模空前增大。是時,漆、木器正取代青銅器成為時代新寵,故而木雕明器用量激增。而這種社會需求,推動當時的工匠以現實生活中的動物為原型,雕刻出了一個個生動活潑的動物木雕。

這些動物明器被不斷地随葬墓中,形成了令人驚歎的漢代“地下動物園”。

來源:武威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