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凡人故事】從事剪紙三十餘年,她教育訓練居民剪紙增收近十萬

從9歲那年開始懵懵懂懂的跟着奶奶和外婆學習剪紙,年近50歲的榆陽區剪紙非遺傳承人董林美已經記不清自己手中剪出了多少幅精美的剪紙,一個個獲獎證書、挂滿牆壁的剪紙,也悄然訴說着她的辛路曆程。

【凡人故事】從事剪紙三十餘年,她教育訓練居民剪紙增收近十萬

受長輩影響喜歡上剪紙

從小就是村裡的“巧手”

今年49歲的董林美出生于榆陽區芹河鄉的一個小村莊。由于家境貧寒,董林美很小就懂得幫家裡人分擔農活,放羊、種地......從小的磨練也造就了董林美堅韌不拔的性格。

“小時候家裡農活多也沒怎麼讀書,但我那時候手巧很多家裡的精細活都是我來做。”董林美說,自打記事起就總能看看奶奶拿着剪刀剪出一幅幅好看的剪紙,這也引起了自己的好奇心,不管是在放羊的時候還是出去玩的時候,畫山羊、畫鳥……看見什麼小動物就畫什麼。

【凡人故事】從事剪紙三十餘年,她教育訓練居民剪紙增收近十萬

在奶奶的熏陶下董林美逐漸成了家裡“巧手”,而她的剪紙也被十裡八村的鄉親們所知曉。“每逢過年過節、紅白喜事,村裡人就叫我給他們剪紙添喜。”董林美說,剪的最多的是窗花,鬥方,轉花,喜花,生肖,囍字,也有些迷信的小紙人、扶鹿馬之類的,也是從這個時候起自己感受到了剪紙會是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時光轉瞬即逝,到了适婚年齡的董林美嫁到了榆陽區魚河卯的一個小村子,可婚後的她也沒有閑着,在這裡她把自己的剪紙心得毫無保留的交給了左鄰右舍。但好景不長,由于生活的壓力董林美隻能丢下心愛的剪紙出門打工,但苦于沒有文化經常受到别人的排斥。“我當時就想不如回家剪紙吧,雖然很苦很累沒有穩定的收入,可是自由啊,不管想畫啥、剪啥都不會受到别人的幹涉,我要把我的自由、我的生活剪進我的剪紙中去。”董林美說,在之後的幾年裡自己不斷提升,也在一些比賽中斬獲了獎項,但自己總覺得剪紙到了一個瓶頸。

為了提高自身的剪紙藝術水準,董林美拜了榆林剪紙大師張曉梅為師,開始下心思提升了自己剪紙水準和傳統文化。“跟随師傅學習剪紙的日子裡我有不少長進,逐漸的開始創作一些有文化内涵的剪紙作品。”董林美說,自己也時刻記着師傅的一句話“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好”,這也是自己創作剪紙的一貫思想“要麼不剪,要剪就一定要剪好”。

積極參加社會公益

教育訓練居民剪紙增收近十萬元

在張曉梅的精心教導下董林美先後榮獲“陝西省工藝美術大師”“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剪紙項目一等獎等多項榮譽稱号。她的剪紙作品《普天同慶》更是被被選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國慶招待會紀念品,這更讓董林美下定了決心,一定要把這項非遺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在近幾年裡,我開始給榆林學院、榆林四中、殘障人士教育訓練班、社群上剪紙課。”董林美說,這樣不僅能将自己鐘愛的剪紙手藝教給後人,同時也可以挖掘一些有天賦的傳承人。

【凡人故事】從事剪紙三十餘年,她教育訓練居民剪紙增收近十萬

“我是在榆林學院上學的時候認識的董老師,現在想起來也是很有緣分。”畢業後在延安工作的鄭錦亮說,一次偶然的機會自己在學校上課的結識了董林美,從這之後便産生了交集。而在他看來,董林美不僅繼承了傳統的剪紙藝術,同時也多了一些自己對剪紙文化的了解。

【凡人故事】從事剪紙三十餘年,她教育訓練居民剪紙增收近十萬

鄭錦亮告訴華商報-二三裡記者,董林美的剪紙主要傾向于寫實風格,不僅包含了現代藝術的創新也有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自己覺得這一點是非常好的。民俗這一類的東西之是以能夠流傳數百年,就是通過不斷的傳承和創新完成的,這樣才能賦予它生命力和活力,而董林美就是傳承和不斷創新的人。

【凡人故事】從事剪紙三十餘年,她教育訓練居民剪紙增收近十萬

“我不僅想讓非遺文化傳承下去,也想讓這門手藝成為大家增收緻富的幫手。”董林美說,截至目前自己已累計教育訓練300餘人,不少居民已經有不菲的收入,有的居民已經靠剪紙攢了近十萬元,月收入已經基本穩定在3000元,用手中的剪刀實作了增收緻富。

華商報記者 祁銘 編輯 張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