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凡人故事】从事剪纸三十余年,她培训居民剪纸增收近十万

从9岁那年开始懵懵懂懂的跟着奶奶和外婆学习剪纸,年近50岁的榆阳区剪纸非遗传承人董林美已经记不清自己手中剪出了多少幅精美的剪纸,一个个获奖证书、挂满墙壁的剪纸,也悄然诉说着她的辛路历程。

【凡人故事】从事剪纸三十余年,她培训居民剪纸增收近十万

受长辈影响喜欢上剪纸

从小就是村里的“巧手”

今年49岁的董林美出生于榆阳区芹河乡的一个小村庄。由于家境贫寒,董林美很小就懂得帮家里人分担农活,放羊、种地......从小的磨练也造就了董林美坚韧不拔的性格。

“小时候家里农活多也没怎么读书,但我那时候手巧很多家里的精细活都是我来做。”董林美说,自打记事起就总能看看奶奶拿着剪刀剪出一幅幅好看的剪纸,这也引起了自己的好奇心,不管是在放羊的时候还是出去玩的时候,画山羊、画鸟……看见什么小动物就画什么。

【凡人故事】从事剪纸三十余年,她培训居民剪纸增收近十万

在奶奶的熏陶下董林美逐渐成了家里“巧手”,而她的剪纸也被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所知晓。“每逢过年过节、红白喜事,村里人就叫我给他们剪纸添喜。”董林美说,剪的最多的是窗花,斗方,转花,喜花,生肖,囍字,也有些迷信的小纸人、扶鹿马之类的,也是从这个时候起自己感受到了剪纸会是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时光转瞬即逝,到了适婚年龄的董林美嫁到了榆阳区鱼河卯的一个小村子,可婚后的她也没有闲着,在这里她把自己的剪纸心得毫无保留的交给了左邻右舍。但好景不长,由于生活的压力董林美只能丢下心爱的剪纸出门打工,但苦于没有文化经常受到别人的排斥。“我当时就想不如回家剪纸吧,虽然很苦很累没有稳定的收入,可是自由啊,不管想画啥、剪啥都不会受到别人的干涉,我要把我的自由、我的生活剪进我的剪纸中去。”董林美说,在之后的几年里自己不断提升,也在一些比赛中斩获了奖项,但自己总觉得剪纸到了一个瓶颈。

为了提高自身的剪纸艺术水平,董林美拜了榆林剪纸大师张晓梅为师,开始下心思提升了自己剪纸水平和传统文化。“跟随师傅学习剪纸的日子里我有不少长进,逐渐的开始创作一些有文化内涵的剪纸作品。”董林美说,自己也时刻记着师傅的一句话“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这也是自己创作剪纸的一贯思想“要么不剪,要剪就一定要剪好”。

积极参加社会公益

培训居民剪纸增收近十万元

在张晓梅的精心教导下董林美先后荣获“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剪纸项目一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她的剪纸作品《普天同庆》更是被被选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招待会纪念品,这更让董林美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这项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在近几年里,我开始给榆林学院、榆林四中、残疾人培训班、社区上剪纸课。”董林美说,这样不仅能将自己钟爱的剪纸手艺教给后人,同时也可以挖掘一些有天赋的传承人。

【凡人故事】从事剪纸三十余年,她培训居民剪纸增收近十万

“我是在榆林学院上学的时候认识的董老师,现在想起来也是很有缘分。”毕业后在延安工作的郑锦亮说,一次偶然的机会自己在学校上课的结识了董林美,从这之后便产生了交集。而在他看来,董林美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剪纸艺术,同时也多了一些自己对剪纸文化的理解。

【凡人故事】从事剪纸三十余年,她培训居民剪纸增收近十万

郑锦亮告诉华商报-二三里记者,董林美的剪纸主要倾向于写实风格,不仅包含了现代艺术的创新也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自己觉得这一点是非常好的。民俗这一类的东西之所以能够流传数百年,就是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完成的,这样才能赋予它生命力和活力,而董林美就是传承和不断创新的人。

【凡人故事】从事剪纸三十余年,她培训居民剪纸增收近十万

“我不仅想让非遗文化传承下去,也想让这门手艺成为大家增收致富的帮手。”董林美说,截至目前自己已累计培训300余人,不少居民已经有不菲的收入,有的居民已经靠剪纸攒了近十万元,月收入已经基本稳定在3000元,用手中的剪刀实现了增收致富。

华商报记者 祁铭 编辑 张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