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很多經書玄字少了一點?我們抄經時候要不要補齊?

避諱,舊時為了維護等級制度的尊嚴,即說話寫文章時遇到君主或尊親的名字都不直接說出或寫出,以表尊重。避免利用名字進行人身攻擊,而冒犯君主或尊親超然的地位。該詞語出自《淮南子·要略》《顔氏家訓·風操》《蒲劍集·屈原考》等。《公羊傳·闵公元年》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古代避諱的一條總原則。

避諱是古代封建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相傳起源于夏商周時期。古代帝王及其祖輩的名諱,臣民百姓在文書中是不可以提及的。在書寫過程中他們必須避開這個字,于是就有了各種避諱方法。在傳世的碑帖中,避諱最早可見于唐代,唐宋時期的避諱相當嚴格,不僅本字要避諱,連同音字(嫌名)也不能直接寫。元代因為統治者屬于蒙古族,方言不同,名字屬于音譯,是以沒有嚴格避諱要求。直到明代又恢複避諱制度,但并不嚴格。清代為滿族,他們不介意漢字諱,但從康熙時,又恢複了嚴格的避諱制度,《雍正王朝》中,雍正胤禛即為,他的所有兄弟們名字都由胤*改為了允*

總的來說避諱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一是缺筆;這在法書碑帖中很常見。

“世”

為什麼很多經書玄字少了一點?我們抄經時候要不要補齊?

出自唐·柳公權楷書《大唐回元觀鐘樓銘》,唐太宗李世民諱

中間少一“丨”

“民”

為什麼很多經書玄字少了一點?我們抄經時候要不要補齊?

出自唐·顔真卿楷書《東方畫贊碑》,唐太宗李世民諱,少寫最後一筆斜鈎

“淵”

為什麼很多經書玄字少了一點?我們抄經時候要不要補齊?

出自唐·歐陽詢行書《千字文》,唐高宗李淵諱省略了中間的“米”

為什麼很多經書玄字少了一點?我們抄經時候要不要補齊?

出自唐·陸谏之行書《文賦》,唐高宗李淵諱,直接省略了右邊“丿米丨”

“殷”

為什麼很多經書玄字少了一點?我們抄經時候要不要補齊?

出自北宋·米芾行書《蜀素帖》,宋太祖趙匡胤諱,少寫最後一筆“ ”

“桓”

為什麼很多經書玄字少了一點?我們抄經時候要不要補齊?

出自南宋·趙構楷書《養生論》,宋欽宗趙桓諱,缺寫中部與最下兩“一”

“玄”

為什麼很多經書玄字少了一點?我們抄經時候要不要補齊?

出自清·姚孟起楷書《臨歐陽詢》,清聖祖康熙(玄烨)諱,缺寫最後一“丶”

二是改同義詞,如"匡”改為“輔”(宋太祖趙匡胤諱)

三是改同音字這個方法僅限于明清,因為此時不避嫌名(同音)諱。如改“弘”為“宏”(清高宗乾隆諱)

目前市面上很多經書都是使用康熙字典體排版,之是以采用康熙字典體,是因為康熙字典體字庫比較全,很多道教生僻字,神靈諱字,在康熙字典體中都能打出來。而康熙字典體中,玄字都是避諱康熙玄烨諱,缺寫最後一“丶”

為什麼很多經書玄字少了一點?我們抄經時候要不要補齊?

如今早已不是封建社會,不存在避諱制度,是以我們道門弟子印經書或者抄經時,還是要将這些因避諱而缺筆的字補齊缺筆。

點這裡,道法自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