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博物館的語言和内容
作為國内最大的城牆專題博物館
南京城牆博物館将用千餘件文物
講述城牆故事
其中
“塊頭”最大的
莫過于從江西黎川縣
“搬”來的明代磚窯

為更好地保護南京城牆文化遺産,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對江西黎川磚窯遺址中的一座磚窯及一處磚坯遺存實施異地保護,展陳于南京城牆博物館,這個最大“塊頭”的文物便成為博物館的一大特色。
這是一個過程裡充滿巧合與艱辛的故事......
機緣巧合的發現.
1
2017年1月,時值新春佳節,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收到了江西省景德鎮市陶藝師黃幼根的留言。
黃幼根回老家黎川縣過年時,注意到家鄉黎灘河水位驟降,河道兩岸顯露出大量窯爐遺迹。因長期從事陶瓷器燒造工作,他發現這些散布在河岸上的窯爐,與燒造陶瓷器的窯爐差别較大。通過多方詢問與調查,他得知這一地區确實曾為南京城牆燒制過城磚,由此推測這些窯爐是明代磚窯。
帶着疑惑,他給城牆中心發來窯址現場及部分窯爐的照片。
得知這一消息
由城牆中心多位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
立即趕赴江西黎川
開啟了“尋根”之旅
在窯址群調查時,專家們細心地留意到了地面上排布整齊、呈豎條狀的遺迹現象,推測出這片區域應是六百多年前磚坯集中堆放的地方。
在遺址現場,研究團隊對窯爐形制進行鑒别的同時,又在窯爐口發現了散落着的碎磚,城磚頂面依稀可見“建昌府”“新城縣”的銘文,磚體雖有少量夾砂,但磚泥細膩、品質較好……
種種發現基本證明了
此處為南京城牆磚的官窯遺址
困難重重的遷移.
2
由于窯址群處于洪門水庫淹沒區,在洪門水庫溢洪道閘門改造工程完成後,水庫将再次積水,窯址群也将再次沉沒于黎灘河水中。
為了更好地保護磚窯
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決定對磚窯實施異地保護。經過多次實地調研與反複研究,城牆中心派遣專業的技術人員,按照文物保護規範要求,對黎川官窯展開搬遷。
磚窯遺址所在的八都村三面臨水,一側為山地,唯有鄉間一條又長又窄的土路可走。惡劣的天氣狀況和地理位置使得磚窯的運輸十分艱難。
為安全将窯爐與磚坯遺存運至公路,從業人員特地在當地租借了挖掘機,将靠近窯址的土路拓寬,并運來石塊将土路壓平,保證拖車在運送磚窯和磚坯遺存時不會陷入泥潭。
為實作磚窯的整體性保護和搬運
現場兩台起吊機同時起吊
将重達5噸多的黎川縣南京城牆磚官窯
緩緩分離出土
并經過近10小時、800多公裡的行程
最終運抵南京
精心獨特的展示.
3
如何将這座“大塊頭”磚窯
完整地“護送”進博物館内呢
城牆中心在博物館建設之時
便早早謀劃了起來
從業人員将博物館建設和文物進館統籌安排,由于博物館建設采取了逆作法的施工方式,是以,在博物館中闆建設完成後,便同時進行磚窯進館工作,通過博物館頂闆專門留好的取土口,将窯爐吊裝進入館内。
此刻,磚窯靜靜地伫立在展廳中。
在它的背後,是一幅巨型精緻手繪牆面,再現了當年專家們初見江西黎川磚窯遺址的宏大場面——沿臨河分布有許多磚窯,這些磚窯儲存較為完好,大小類似,形制都呈典型的饅頭狀,上面還帶有三孔煙囪,綿延錯落,蔚為壯觀!
磚窯前的透明展櫃内,陳列着在考察遺址時發現的物品,如燒制城磚使用的鐵叉、帶有“新城縣”銘文的城磚等,向公衆真實展現六百多年前的燒磚現場。
配合着實物展示,磚窯本體旁,多媒體裝置同步播放着考察江西黎川磚窯遺址的紀實影音,讓遊客在看到磚窯實物的同時,也能夠深入了解到磚窯遺址發現的過程。
這座由研究團隊跨越800多公裡
帶到南京的磚窯和磚坯
現已成為
南京城牆博物館中的重要展品之一
它是650多年前江西黎川為南京城牆
燒造城磚的重要曆史見證
更是千萬座窯群的實物縮影
昭示着南京城牆
這一曠世城垣背後
廣大勞動人民的高超技藝和辛勤汗水
黎川縣南京城牆磚官窯的展示,不僅科學有效地保護了磚窯,使得擁有六百五十多年曆史的磚窯與公衆見面,不再淹沒在黎灘河水之中;而且,作為明代磚窯的早期代表,它的展示也搭建起博物館與考古、遺址之間的橋梁,多種展示手段的運用,使得博物館内的參觀遊覽更加場景化,讓遊客更真實地觸碰到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