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區塊鍊、NFT和元宇宙:融合的技術與虛無缥缈的未來

最近一年,觸樂在持續關注“虛拟世界”的新聞。從“區塊鍊”到“NFT”再到“元宇宙”,包含在其中的概念逐漸增多,也更難讓人明白其中的原理,如同3團融為一體的毛線,互相糾纏、互相利用,充滿謎團。

到了元宇宙逐漸出圈,融合了區塊鍊和NFT,并引發大量關注的今天,我們覺得是時候把線團拆開來看看了。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元宇宙、NFT和區塊鍊都隻是一些虛無缥缈的東西,除了顯示卡價格以外,它們不會對我們的現實生活産生什麼影響。炒虛拟币賺了自然開心,但不炒它也不影響什麼。我們可能會覺得某樣東西昭示着未來,一個全新的次元,虛拟世界,但這個世界似乎又離我們很遠。

在談論它們之前,我們得先弄明白套在數字外衣下的究竟是什麼。

區塊鍊、NFT以及元宇宙

這之中最早出現的是區塊鍊。從定義上看,它是個龐大的、不可更改的資料庫,一切記錄在鍊上的資訊都能被以相對較快的速度自動更新,同時儲存資料的完整和不被篡改。區塊鍊最初就以“分布式賬本”自居,這是個相當貼切的定義,你可以把區塊鍊了解成一個大帳本,每一頁都額外用密碼形式記載了上一頁的内容。這就讓它存在不可更改的特性——如果你想改,所有人都能看到這個改動。

區塊鍊的另一個特性是“去中心化”,意思是這個帳本不屬于某個“會計師事務所”,隻屬于自己,不管是多大的交易所都沒法更改已經儲存在鍊上的資訊。

是以,“記錄”就成了區塊鍊最初的應用場景之一。人們最初暢想着區塊鍊給生活帶來的無限可能——交易實時、流動、透明的世界,但十幾年過去,除了讓無數人暴富或破産的“虛拟貨币”之外,稱得上應用的可能隻有NFT了。

NFT在理論上算是個正經應用。它的全稱是“非同質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類似用以區分歸屬權的“數字簽名”。這個概念在區分虛拟作品版權的時候非常有用,如果使用得當,它可以解決一些版權糾紛,保護個人創作者的權益。

但目前,NFT的大部分應用場景是遊戲和投機性投資——就是“炒”。我們之前關注過一次NFT遊戲,2021年6月7日,當時我寫了一篇《區塊鍊遊戲真的有未來嗎?》,那時候區塊鍊遊戲和NFT還沒有今天的熱度,一款叫《Axie Infinity》的遊戲在菲律賓以“玩了賺錢”的名号爆火,很多在疫情期間失業的菲律賓人靠它養家糊口。

區塊鍊、NFT和元宇宙:融合的技術與虛無缥缈的未來

《Axie Infinity》是個控制小寵物打架的遊戲,但重點并不是玩,而是賺錢

NFT遊戲,或者說帶有NFT要素的遊戲大緻分成兩類,早期的NFT遊戲通常更關注“可交易性”,而部分忽略掉了遊戲性。像是我們之前報道過的《Axie Infinity》,它的機制就是在遊戲中設計兩種道具“SLP”和“AXS”,前者在遊戲過程中掉落,後者是遊戲内生物繁殖的一個關鍵道具,兩種都能放在交易所裡買賣。今年6月的時候,SLP的價格是0.13美元,AXE的價格是5美元。半年過去,兩者的價格分别變成了0.03美元和100美元。事實上,對于一些區塊鍊遊戲玩家來說,這并不是個“玩”的體驗,更像是“工作室代練”或者上班。當玩家足夠多的時候,同樣會發生内卷,産出物SLP的價格就會被逐漸壓低,而入門門檻AXS的價格變高。現在進入遊戲的成本跟半年前完全不同了,效率也在降低,菲律賓人很難再靠“打遊戲”養活家庭。

另一種NFT遊戲,嚴格來說隻是“帶有NFT要素的遊戲”,今年尤其多,而且名頭一個比一個來得響。先是育碧宣布在《幽靈行動:斷點》裡加入NFT皮膚和裝備;接着是彼得·莫利紐(Peter Molyneux)宣布自己的新作《遺産》是一款NFT遊戲;備受期待的3A遊戲《潛行者2:切爾諾貝利之心》的制作組GSC Gaming World也發了聲明,将以NFT的方式拍賣3個“在遊戲裡當NPC”的名額給玩家,掃描臉部後加入遊戲。

這讓我有點感慨,育碧和GSC都是老牌開發商了,彼得·莫利紐——也許你更熟悉“魔力牛”這個稱呼——更是個業界重量級制作人——“他們怎麼就跑去做NFT遊戲了呢?”

區塊鍊、NFT和元宇宙:融合的技術與虛無缥缈的未來

“魔力牛”也跑去做NFT遊戲了

這種觀點并不罕見,在“為遊戲加入NFT要素”的新聞評論區裡充斥着憤怒和無奈的玩家,他們不希望自己期待的遊戲被硬生生地塞進NFT要素。偏見也好,經驗使然也罷,我們能看出大衆玩家對NFT遊戲還是有些抵觸心理的,在他們看來,這種硬往裡加NFT的行為就是“蹭熱度、掙快錢”。《潛行者2》的NFT要素公布後被網友猛烈抨擊,兩天後開發者就宣布将之移除。不光網友,甚至就連《幽靈行動:斷點》的開發者中也有人在質疑這個決定。

相比之下,元宇宙更像是個“集大成者”,是幾個新概念中最新最熱的一個。它昭示着一個虛拟世界——如果你看過《雪崩》《頭号玩家》或者《夏日大作戰》就比較好了解了,一個虛拟的現實世界。在理想中的元宇宙裡,人們通過一個軟體或裝置從現實世界裡脫離開,進入全新的虛拟世界。在這裡你有一個虛拟形象,還能通過購買NFT商品打扮自己。在現實中能做的事和不能做的事,都能在元宇宙裡實作。

元宇宙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這樣一來,包括區塊鍊、NFT在内的概念似乎在元宇宙裡被融合起來了。人們可以生活在虛拟世界裡,通過NFT标記自己的權利、購買商品,而這一切都被記錄在區塊鍊上——有所有人都能共存的虛拟空間,有交易體系,有不可更改的記錄帳本——聽起來很美,對吧。

但我們離這個未來還有相當長的距離。

我們回過頭看元宇宙的未來構想,一個去中心化的、所有人都能“生活”在裡面的虛拟世界。在2021年的今天,我們有一些所謂的元宇宙遊戲,有看起來很棒的VR頭戴式顯示器,有下載下傳電影足夠用的網絡——但它們夠得上元宇宙嗎?有點難。

先來說“去中心化”吧。不管是元宇宙,還是區塊鍊、NFT,都在頻繁使用這個概念,它像一個标志,代表網絡時代平凡人反抗大托拉斯的精神。當社會發展到某個地步——大公司對社會和普通人的掌控到了足夠高的時候,人們就會開始思考如何反抗,“賽博朋克”文學的核心思想就是這樣。

我們當然可以把元宇宙看作是對龐大資本的反抗,但目前為止,這股反抗力量中相對靠譜的還是一些大公司,甚至是像Facebook(Meta)一樣的大托拉斯本身。

區塊鍊、NFT和元宇宙:融合的技術與虛無缥缈的未來

馬克·紮克伯格是真心實意覺得“元宇宙就是未來”嗎?我認為不是

從元宇宙的構想來看,它最終會是一個無比巨大的世界。我們按照今天79億世界人口計算,一個足以跟現實世界匹敵的虛拟世界要有多少人呢?20億?10億?又有多少人會同時線上?《魔獸世界》巅峰時期的活躍玩家數量是1300萬人(非同時線上人數),而且他們還分布在無數個大區的無數個伺服器中,每個伺服器裡充其量也就幾千人,多了就得排隊玩遊戲——那麼,什麼技術能解決10億人同時活動呢?

在《魔獸世界》裡,玩家能做一些遊戲規定的事情,比如說裁縫、煉金、工程學,但都是以“讀條”的形式完成。元宇宙希望實作的肯定比《魔獸世界》更加精細,裁縫得真的幫人量體裁衣,煉金需要自己調配藥水,做工程學之前先得花4年讀個學曆……10億人在同一個世界裡做着無比精細的事,這真的能做到嗎?

即使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仍會面對下一個問題——誰來營運這個曆史上最大的平台?如果哪個公司有能力推動它運作,那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托拉斯,而元宇宙是反托拉斯的。唯一可行的方式是無數個小的碎片型元宇宙互相勾連,像一張網,每個節點都是元宇宙的一部分,但誰又來把它們連接配接到一起呢?為什麼這些元宇宙們會願意連接配接到一起?要知道,即使是一個“簡單”的跨平台聯機,遊戲公司們讨論了10年也沒出個結果,元宇宙的未來距離我們将會有多少個10年?

單純看技術發展的話,我們先有了個區塊鍊,然後是虛拟貨币和NFT,最後是元宇宙,環環相扣,但仔細想想還是有點問題。區塊鍊是一項技術,NFT是“用技術解決問題的應用”,元宇宙是“技術在未來的應用場景”。這像是我們為了應用某項技術而創造了更多的事物——如果我先有一個元宇宙提供場景,然後發明出區塊鍊解決去中心化的問題,再用衍生的NFT解決虛拟物品交易的問題,是不是顯得更合理一點?

順序反過來的後果是,我們将被迫面對一些毫無意義的應用,而且将它們視若珍寶。比如說虛拟貨币、元宇宙炒房和遊戲裡添加的諸多NFT要素。這些恰好是人們對類似技術印象最差的部分。遊戲在過去的幾年間一直在向“第九藝術”靠攏,試圖跻身電影、音樂和繪畫的藝術殿堂,而NFT在遊戲中逐漸增多的應用顯然把它跟第九藝術拉得更遠了一些。

區塊鍊、NFT和元宇宙:融合的技術與虛無缥缈的未來

在元宇宙裡炒房,挺沒勁的

說真的,我們真的需要一個元宇宙嗎?

有時候,我們似乎陷入了一個元宇宙是既定未來的假設裡,但元宇宙真的是未來嗎?

在科幻小說界有一個對未來預測的演變流程,最初,人們想象的未來是屬于太空的,橫亘天空的母艦、星際戰争、跨星系移民,“C射線在唐懷瑟之門的黑暗中閃耀”。後來,太空競賽結束,人們對未知世界的興趣逐漸冷卻,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見證下一次人類登陸月球,于是科幻作家們對未來的想象變成了新浪潮時期的“對人類本質的思考”“對社會形态的思考”,後來便誕生了《神經漫遊者》和後世的賽博朋克風格。

尼爾·斯蒂芬森的《雪崩》于1992年出版,正是網際網路萌芽的時期,他對未來的想象依托于一個當時的嶄新技術,來自未來的我們一定要按照他的規劃去走嗎?恐怕不是。

科幻文學是人類在目前技術能力下對未來的展望,而非預言,它和科學的關系幾乎是單向的——科學哺育科幻,但不是要依照科幻作家的展望去發展科學。這個事到了元宇宙裡也一樣,它絕不是未來的唯一解。如果一個人說“未來就是《2001太空漫遊》式的太空時代”或者“未來就是《死亡擱淺》裡的黑暗時期”,人們會相信嗎?我們更願意相信元宇宙是未來,隻不過因為我們生活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時期,它讓這種虛假的未來顯得無比真實。

單說元宇宙的話……我們經常會用《頭号玩家》舉例子,但你真的願意在那樣的世界裡生活嗎?在《頭号玩家》的背景設定裡,人們是為了逃避現實世界的混亂而躲進虛拟世界“綠洲”的。那裡的真實世界是“高科技、低生活”的,人們過得并不幸福。但在一個現實生活豐沛——至少不那麼貧瘠的現實世界裡,我們真的需要一個“虛拟世界”的未來嗎?

區塊鍊、NFT和元宇宙:融合的技術與虛無缥缈的未來

《頭号玩家》裡的現實世界不怎麼好,是以人們才會選擇進入“綠洲”

如果我們再看遠一些,猜猜《雪崩》的虛拟世界之後的未來——會有人抛棄現實世界,全身心投入到虛拟世界中來嗎?總會有的。這種人的逐漸增多,勢必要開啟“意識上傳”的未來,那麼機器人也許會占領現實世界,人類的意識躲進虛拟環境中。接着呢?人類的意識會開始融合嗎?機器人又會不會反攻虛拟世界?也許我們的未來是“虛拟人類大戰真實機器人”,又或者是《最後的問題》中“全部人類意識和最強的電腦意識融合”,誰知道呢?

但誰會像相信元宇宙一般,笃定這些是我們的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