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民間,流傳着不少張獻忠藏寶的故事。
傳說張獻忠在自己的大西政權快要滅亡的時候,專門派自己的義子張可旺浩浩蕩蕩帶領一隊人馬,并且招募了幾百名資深的石匠去灌縣大觀鎮的青峰山去。
他們聲稱自己去采石,可是有點詭異的是,時間過去了好久,附近的人們也沒有看到他們運出去一塊石頭,甚至說連石頭的影子都沒有見到。更叫人們納悶的是,既然是采石頭,總要鋪路吧,安營紮寨吧,那麼多人總要吃喝拉撒吧,連宿舍營地都沒有搭建。
更詭異的是,時間都過去半年了,也沒有看到裡面走出一個活人,那麼多人就像人間蒸發一樣,消失在茫茫的大山裡,不見蹤迹。

于是有人就提出了一個猜想,所謂的采石就是一個遮人耳目、瞞天過海的一種手段。想來是張獻忠見大勢已去,知道自己日後也難以翻盤,于是張獻忠不得不為自己日後做打算,讓張可旺以采石的名義率領一幹人等進深山裡面修建藏寶的洞穴或者地宮,等修建好之後,再把參與施工的工匠全部除掉,以保守秘密。
關于藏寶地,還有一個曆史記載,說大青山裡有一座寺廟,名叫普照寺,已經有上千年的曆史,周圍百裡都非常有名,香客絡繹不絕,非常熱鬧。但是在明末的時候該寺廟突然毀于一場大火,整整燒了一天。一天過後,寺廟化為廢墟,斷壁殘垣、慘不忍睹。
火是誰放的呢?無人知曉。但清朝雍正年間有個普照寺住持老僧,他已經一百多歲了,曾經告訴徒弟,普照寺當年的那場大火是張獻忠指使部下所放,張獻忠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不知何故,把寺内所有人都殘殺,後放起一把火焚屍滅迹。
嘉慶年間,皇帝曾撥款重修普照寺,但由于官員貪腐,層層收取回扣,撥款到了下面已經所剩無幾,隻能象征性地将就建起占地不到半畝的寺廟。
而到了道光年間,寺廟不知道哪來的錢,突然進行擴建,他們一沒有向官府伸手,二沒有向社會募捐,三沒有向老百姓攤派,但一年之後,一座雄偉壯觀的普照寺拔地而起,比原來的面積擴大了數百倍,建立房屋300多間,而且用料考究,富麗堂皇。
如果沒有幾十萬兩銀子,寺廟不會建造這麼大的規模。銀子拿來的呢?據說寺廟裡一個小和尚上山砍柴,走到一個山坳裡的時候,發現一處地方上長的草跟别處有明顯差異,非常旺盛,他漫不經心割掉了一片,過兩天一看,又長出老高。
于是小和尚就把這個奇異的現象告訴了方丈,方丈帶人趕到那裡,在下面挖出來海量的金銀,僧衆一看那麼多金銀,都傻眼了,還是方丈有主見,他冷靜地說,這銀子是佛祖賜給我們的,不如我們用它來擴建寺廟吧。
這僅是關于張獻忠藏寶的另一個傳說,民間關于張獻忠藏寶傳說不知凡幾、多如牛毛。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這是一首在西南地區流傳了幾百年、關于張獻忠寶藏的歌謠。
但更多的傳說或記載指向了水底。
張獻忠在水路從岷江沿河進入江口途中遇南明軍隊的攻擊,而他當時帶着起兵多年從各地搜刮劫掠來的不計其數的珠寶,怎麼辦呢?張獻忠隻好忍痛下令全部沉入江底。
從這批寶藏沉入江底的那天起,就有無數的人前仆後繼到這裡尋寶。但因為河流湍急,範圍太大、目标不清晰而無功而返。
也許正因為這樣,這批寶藏一直安然無恙在江中沉睡了三百多年,無形中保護了這批寶藏。
2017年初,考古界爆出一則重磅新聞,張獻忠裝滿珍寶的沉船之地,被發現了,已經開始挖掘。
根據媒體報道,2017年第一批挖掘的文物達到了30000多件,加上18年出水的12000件文物,共有4萬多件,專家認為這有可能僅是冰山一角。而在這些文物中,最有價值的當數蜀王金寶,因為這個金寶到目前為止有獨一性,是明代藩王唯一流傳下來并得見天日的金寶實物。
所謂金寶,就是明朝皇帝封親王的依據,是金子做的委任狀。世代相傳,是一份榮耀,也是一個身份證。而在張獻忠沉船地發現的蜀王金寶,就是蜀地藩王的身份證。
在張獻忠沉船的現場,還有很多寶貝屬于蜀地藩王的,不消說,都是貪得無厭的蜀王搜刮民脂民膏的見證,也是張獻忠貪婪的鐵證,像黃金身份證這種寶藏一定不會是藩王主動獻禮給張獻忠的。
蜀王的地盤就在今天的四川,四川在古時候就被稱為天府之國,天下有名的富足之地。
明朝的時候,四川這片土地上,曾經前前後後出現過13個蜀王,第一代蜀王府始建于公元1378年,一直建了12年才完工,由此可見這座蜀王宮殿富麗堂皇的宏大規模。
明代的一篇遊記就說,四海王府,當屬蜀府。由此可見蜀王的富不是浪得虛名,按照明朝的工資标準,藩王的年薪是1280萬,還不帶各種臨時獎勵和補助,屬地富饒或貧瘠,也是直接影響藩王财富值的一個标準,四川土地資源豐富,商業發達,财源可以說是滾滾而來。
說罷了蜀王金印,再說說''永昌大元帥''虎鈕金印。這件文物的含金量也非常高,而且關于這件文物的來曆也費了一番周折。
2016年10月,眉山警方宣布破獲江口沉銀遺址盜挖倒賣文物大案。在追回的文物中,一枚''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受到學界關注。這枚印章金光燦然,虎鈕身姿矯健,最引人注目的是用''九疊篆''在印台上陰刻了''永昌大元帥印,癸未年仲冬(1643年)吉日造''字樣。
九疊篆是一種非常特别的篆書,象征着極高的身份。金印在江口出水,證明曾為張獻忠所有。
上面的金冊,則是張獻忠在成都稱帝時定制的,寓意是為了證明自己是真龍天子,統治是正當的,是純金打造,價值連城。
這是張獻忠寶藏裡的錢币,但你看好了,這可不是普通的錢币,是張獻忠的大順政權發行的。
由于大順政權存在時間,隻是昙花一現,不僅發行量少,流通區域有限,傳世的也少,是以他們都是古董市場的搶手貨,價值不菲。
張獻忠沉船中最小的物件就是耳環,大多都是從女人耳朵上搶過來的,由此可以想象當時的張獻忠隊伍多麼殘暴,軍紀多差,而耳環的主人當年遭遇了什麼,人們也不難想象。張獻忠連婦女耳朵上的耳環都不放過,自然就難以得到人民群衆的真心擁護;是以無論他們的将軍多麼運籌帷幄,士兵多麼英勇善戰,而結局注定是會失敗的,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多行不義必自斃,任何一個政權,任何一支軍隊,不管它的成員是貴族還是受苦人,隻要不把人民當做自己的父母,隻要站在人民的對立面,這個軍隊或者政府注定會失敗,王朝注定是短命王朝。
張獻忠絞盡腦汁,費盡心機搜刮來那麼多金銀财寶,想用它做資本将自己的地盤擴大,将自己的事業做強,怎奈逆天而行,天怒人怨,最終還是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這些珠寶成為一個曆史見證,仿佛在向後人诠釋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樸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