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是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将。說到西漢名将,大多數人想到的就是衛青、霍去病等将軍。但是若論領軍才華,李廣未必低下一等,但是李廣的名字卻不被大多數人熟知。
李廣的一生也是非常艱難的,李廣一生都在馳騁疆場,他的名聲連匈奴都畏懼,匈奴都稱他為“飛将軍”,但是李廣一直都沒有受到加封,最後為了保住自己的尊嚴自殺而死,
實在是太遺憾了。
一、
箭術無雙
領軍作戰一輩子的李廣自然是有他的過人之處,李廣的箭術就非常好。在《史記》中曾描寫過李廣的騎術和箭術都非常好。有一次李廣外出打獵,看見草叢裡的一塊石頭,錯把它當成了老虎,于是就向他射去,射中了石頭。
李廣走進一看,這個“老虎”隻是一個石頭,但是李廣的箭頭都已經射進去了,并且插得非常深。
李廣十分驚奇,于是再射,可是後來怎麼也射不進去了。李廣可以将一塊石頭射的又準又深,當時人人都稱奇。後來李廣再遇到真正的老虎的時候,常常親自去射殺,老虎跳起來傷了李廣,但是還是被李廣射死。

有一次,漢景帝派一名宦官跟随李廣學習軍事,當時正巧匈奴大舉入侵上郡,這名宦官帶領幾十名兵騎,遇到了三個匈奴,這名宦官覺得自己有幾十名兵騎,而對方隻有三個人,是以一定能勝利,但是三個匈奴放箭,宦官被射傷,騎兵也被殺光,隻能狼狽的逃回去。宦官回去後告訴了李廣,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于是李廣帶上一百兵騎去追趕三個匈奴。
那三位匈奴沒有馬,很快就被李廣的軍隊追上。
李廣指令他的騎兵散開,左右包抄,他親自去射殺這三位匈奴,結果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一看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
李廣把他捆上馬之後,突然看見有幾千名匈奴騎兵。李廣的軍隊大為驚恐,不約而同的想上馬回營,但是李廣認為他們離大軍幾十裡。
按照這種情況,如果軍隊一跑,匈奴就會立即上前射殺,如果停下來不走,匈奴就會懷疑,就不會貿然攻擊了。于是李廣讓自己的軍隊下馬不逃,解下馬鞍,随便躺卧。
這時李廣運用他的出色箭術在千名匈奴中射殺了匈奴将領,匈奴以為有詐,都不敢貿然攻擊,于是領兵撤離了。
李廣和部隊守了一夜,第二天才回到軍營。
李廣的箭術十分了得,如果李廣估計不能射中目标,就絕不發射。一旦李廣射出去,那麼就一定會射中,對方就會應弦聲倒地。
二、
有勇有謀
在龍城之戰中,李廣和衛青、公孫敖、公孫賀分别從四個不同的地方出發進攻匈奴。李廣出雁門關進攻匈奴,但是匈奴兵多,打敗了李廣的軍隊,生擒了李廣。
匈奴單于聽說李廣非常有才能,特意下令說:“如果俘獲了李廣一定要活着把他送過來。”
匈奴俘獲了李廣後,沒有殺死他,因為李廣受了很重的傷,就把他放在了兩匹馬中間,讓他躺在繩編的網兜裡。
匈奴這樣帶着李廣走了十多裡,李廣一直在想怎樣逃脫,于是就假死來迷惑匈奴。
正好旁邊的少年匈奴騎着一匹好馬,李廣趁機突然一躍而上,把少年推下去,搶了匈奴的馬,向南飛馳數十裡,才重新回到了部隊。
李廣帶領部隊進入關塞,匈奴出動幾百名騎兵追捕他,李廣一邊逃跑,一邊拿着從匈奴少年那裡搶的弓箭射殺,才得以逃脫。
公元前121年,李廣和張骞一同出征,兵分兩路讨伐匈奴。行軍幾百裡之後,匈奴左賢王率領四萬騎兵包圍了李廣,李廣将軍隊布成圓形方陣,面向外,對匈奴放箭。
漢軍與匈奴對戰,自己人也死了一半,箭也用光了。
李廣指令士兵拉滿弓,不要放箭,而李廣親自用大黃弩弓射擊匈奴副将,殺死了好幾個,匈奴才漸漸散開。當時天色已晚,士兵們都面如土色,疲憊不堪,但是李廣卻神态自若,還注意整頓軍隊,軍中士兵都很佩服。
直到第二天,張骞的軍隊趕到,匈奴軍才退去,由于漢軍幾乎全軍覆沒,不得已收兵回朝,李廣功過相抵,并沒有封賞。
三、
治軍有方
漢武帝時期,李廣由上郡太守調任未央宮禁衛軍長官,程不識也被任命為長樂宮禁衛軍長官。程不識和李廣從前都任邊郡太守并監管軍隊駐防。
一般的将軍治軍一定是嚴排陣列,布好陣勢,但是李廣行軍從來沒有嚴格的隊列,駐紮軍隊都是靠近水源,士兵們都感到便利。
而且李廣的軍隊晚上沒有打更的,軍營裡也沒有各種文書薄冊。
李廣在遠處布置哨兵,用來以防萬一,是以就算的夜晚沒有巡邏士兵也不曾出事。
程不識的軍隊治軍嚴謹,行軍隊列、隊伍編制、駐營陣勢都很嚴格,而且軍中書籍考冊都清清楚楚,軍隊中士兵考績清晰明了,這樣的嚴明軍隊也不曾遇到什麼危險。于是程不識就說:
“李廣治軍簡單易行,如果敵人突然進攻,那麼他就無法阻擋。但是他的士兵都心甘情願為他赴死。”匈奴人都知道李廣的大名,知道士兵都願意追随他,是以一直不敢冒犯。
李廣對待士兵也是非常好的,在遇到斷水缺糧的情況下,見到水,如果士兵沒有喝到,那麼李廣絕不靠近水源;如果士兵還沒有吃上飯,那麼李廣也一口飯都不吃。
李廣對待士兵寬厚不苛刻,士兵們都愛戴他,願意為他所用。
四、
李廣難封
李廣治軍有方又戰功赫赫,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一直不得受封,連李廣自己都疑惑。在李廣的一生中,有兩次機會是能夠得到封賞的。
第一次是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跟從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
李廣在這次作戰中有了非常大的戰功,在這次戰争中立功的幾乎都得到了漢景帝的青睐,但是李廣卻接受了梁王的将軍印,是以回朝後漢景帝并沒有對他進行封賞。
第二次就是漢武帝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戰。
李廣跟随衛青追擊匈奴,衛青故意将李廣調開,自己和公孫敖一起追擊匈奴,李廣認為是衛青故意的,實際上衛青這麼做是漢武帝的授意,
漢武帝認為李廣運氣不太好,是以告訴衛青不讓李廣和單于交戰。
衛青将李廣調開之後,李廣以為是衛青的主意,心中憤憤不平,隻能與右将軍趙食其會合從東路出發。
由于軍隊沒有向導,經常會迷路,是以李廣的軍隊在路上迷失道路,沒有及時與衛青的軍隊會合。
衛青與匈奴交戰,匈奴逃跑,衛青隻好回兵,在路過沙漠的時候遇到了李廣軍隊。李廣拜見了衛青之後,就回到了自己的軍中。
衛青派人去詢問李廣迷路的情況,要李廣寫出詳細的過程呈報給漢武帝。但是李廣覺得受到了侮辱,拒不回答。衛青就派人急切的向李廣對質,李廣說:“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現在親自到大将軍幕府接受對質。”
到了大将軍幕府,李廣對部下說:
“我從年少時就和匈奴打仗,大大小小打了七十多仗,如今跟随大将軍出征讨伐匈奴,大将軍又派我去繞遠路,我偏偏又迷失道路,這也許就是天意吧!我如今已經六十多歲了,豈能受那些刀筆官吏的侮辱?”
于是拔刀自刎了。
李廣軍中的将士們聽到這個消息,全部都失聲痛哭,百姓們聽到這個消息,無論是認識李廣的還是不認識李廣的,不管男女老少都為李廣落淚。
總結
李廣一生雖未受封,但是在百姓中是無功有盛譽,是一個無冕之王。
李廣有着無二才華和高潔品質,但是一生命運坎坷,最後遺憾而死。對于李廣來說,他是一個将軍,由于受不了刀筆吏的侮辱自盡。
其實李廣當時可以用錢财贖罪保自己一命,但也許在他的心裡,戰死沙場才是他的歸宿。
如果李廣最後苟活下來,那麼他的一生就不會為人遺憾,正是李廣的自殺,後人才會為這樣一位大将軍落淚歎息。
參考文獻:《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