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说到西汉名将,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卫青、霍去病等将军。但是若论领军才华,李广未必低下一等,但是李广的名字却不被大多数人熟知。
李广的一生也是非常艰难的,李广一生都在驰骋疆场,他的名声连匈奴都畏惧,匈奴都称他为“飞将军”,但是李广一直都没有受到加封,最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尊严自杀而死,
实在是太遗憾了。
一、
箭术无双
领军作战一辈子的李广自然是有他的过人之处,李广的箭术就非常好。在《史记》中曾描写过李广的骑术和箭术都非常好。有一次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丛里的一块石头,错把它当成了老虎,于是就向他射去,射中了石头。
李广走进一看,这个“老虎”只是一个石头,但是李广的箭头都已经射进去了,并且插得非常深。
李广十分惊奇,于是再射,可是后来怎么也射不进去了。李广可以将一块石头射的又准又深,当时人人都称奇。后来李广再遇到真正的老虎的时候,常常亲自去射杀,老虎跳起来伤了李广,但是还是被李广射死。

有一次,汉景帝派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当时正巧匈奴大举入侵上郡,这名宦官带领几十名兵骑,遇到了三个匈奴,这名宦官觉得自己有几十名兵骑,而对方只有三个人,所以一定能胜利,但是三个匈奴放箭,宦官被射伤,骑兵也被杀光,只能狼狈的逃回去。宦官回去后告诉了李广,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于是李广带上一百兵骑去追赶三个匈奴。
那三位匈奴没有马,很快就被李广的军队追上。
李广命令他的骑兵散开,左右包抄,他亲自去射杀这三位匈奴,结果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一看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
李广把他捆上马之后,突然看见有几千名匈奴骑兵。李广的军队大为惊恐,不约而同的想上马回营,但是李广认为他们离大军几十里。
按照这种情况,如果军队一跑,匈奴就会立即上前射杀,如果停下来不走,匈奴就会怀疑,就不会贸然攻击了。于是李广让自己的军队下马不逃,解下马鞍,随便躺卧。
这时李广运用他的出色箭术在千名匈奴中射杀了匈奴将领,匈奴以为有诈,都不敢贸然攻击,于是领兵撤离了。
李广和部队守了一夜,第二天才回到军营。
李广的箭术十分了得,如果李广估计不能射中目标,就绝不发射。一旦李广射出去,那么就一定会射中,对方就会应弦声倒地。
二、
有勇有谋
在龙城之战中,李广和卫青、公孙敖、公孙贺分别从四个不同的地方出发进攻匈奴。李广出雁门关进攻匈奴,但是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生擒了李广。
匈奴单于听说李广非常有才能,特意下令说:“如果俘获了李广一定要活着把他送过来。”
匈奴俘获了李广后,没有杀死他,因为李广受了很重的伤,就把他放在了两匹马中间,让他躺在绳编的网兜里。
匈奴这样带着李广走了十多里,李广一直在想怎样逃脱,于是就假死来迷惑匈奴。
正好旁边的少年匈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趁机突然一跃而上,把少年推下去,抢了匈奴的马,向南飞驰数十里,才重新回到了部队。
李广带领部队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逃跑,一边拿着从匈奴少年那里抢的弓箭射杀,才得以逃脱。
公元前121年,李广和张骞一同出征,兵分两路讨伐匈奴。行军几百里之后,匈奴左贤王率领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将军队布成圆形方阵,面向外,对匈奴放箭。
汉军与匈奴对战,自己人也死了一半,箭也用光了。
李广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击匈奴副将,杀死了好几个,匈奴才渐渐散开。当时天色已晚,士兵们都面如土色,疲惫不堪,但是李广却神态自若,还注意整顿军队,军中士兵都很佩服。
直到第二天,张骞的军队赶到,匈奴军才退去,由于汉军几乎全军覆没,不得已收兵回朝,李广功过相抵,并没有封赏。
三、
治军有方
汉武帝时期,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禁卫军长官,程不识也被任命为长乐宫禁卫军长官。程不识和李广从前都任边郡太守并监管军队驻防。
一般的将军治军一定是严排阵列,布好阵势,但是李广行军从来没有严格的队列,驻扎军队都是靠近水源,士兵们都感到便利。
而且李广的军队晚上没有打更的,军营里也没有各种文书薄册。
李广在远处布置哨兵,用来以防万一,所以就算的夜晚没有巡逻士兵也不曾出事。
程不识的军队治军严谨,行军队列、队伍编制、驻营阵势都很严格,而且军中书籍考册都清清楚楚,军队中士兵考绩清晰明了,这样的严明军队也不曾遇到什么危险。于是程不识就说:
“李广治军简单易行,如果敌人突然进攻,那么他就无法阻挡。但是他的士兵都心甘情愿为他赴死。”匈奴人都知道李广的大名,知道士兵都愿意追随他,所以一直不敢冒犯。
李广对待士兵也是非常好的,在遇到断水缺粮的情况下,见到水,如果士兵没有喝到,那么李广绝不靠近水源;如果士兵还没有吃上饭,那么李广也一口饭都不吃。
李广对待士兵宽厚不苛刻,士兵们都爱戴他,愿意为他所用。
四、
李广难封
李广治军有方又战功赫赫,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不得受封,连李广自己都疑惑。在李广的一生中,有两次机会是能够得到封赏的。
第一次是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跟从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
李广在这次作战中有了非常大的战功,在这次战争中立功的几乎都得到了汉景帝的青睐,但是李广却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所以回朝后汉景帝并没有对他进行封赏。
第二次就是汉武帝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
李广跟随卫青追击匈奴,卫青故意将李广调开,自己和公孙敖一起追击匈奴,李广认为是卫青故意的,实际上卫青这么做是汉武帝的授意,
汉武帝认为李广运气不太好,所以告诉卫青不让李广和单于交战。
卫青将李广调开之后,李广以为是卫青的主意,心中愤愤不平,只能与右将军赵食其会合从东路出发。
由于军队没有向导,经常会迷路,所以李广的军队在路上迷失道路,没有及时与卫青的军队会合。
卫青与匈奴交战,匈奴逃跑,卫青只好回兵,在路过沙漠的时候遇到了李广军队。李广拜见了卫青之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军中。
卫青派人去询问李广迷路的情况,要李广写出详细的过程呈报给汉武帝。但是李广觉得受到了侮辱,拒不回答。卫青就派人急切的向李广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接受对质。”
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部下说:
“我从年少时就和匈奴打仗,大大小小打了七十多仗,如今跟随大将军出征讨伐匈奴,大将军又派我去绕远路,我偏偏又迷失道路,这也许就是天意吧!我如今已经六十多岁了,岂能受那些刀笔官吏的侮辱?”
于是拔刀自刎了。
李广军中的将士们听到这个消息,全部都失声痛哭,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无论是认识李广的还是不认识李广的,不管男女老少都为李广落泪。
总结
李广一生虽未受封,但是在百姓中是无功有盛誉,是一个无冕之王。
李广有着无二才华和高洁品质,但是一生命运坎坷,最后遗憾而死。对于李广来说,他是一个将军,由于受不了刀笔吏的侮辱自尽。
其实李广当时可以用钱财赎罪保自己一命,但也许在他的心里,战死沙场才是他的归宿。
如果李广最后苟活下来,那么他的一生就不会为人遗憾,正是李广的自杀,后人才会为这样一位大将军落泪叹息。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