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龐涓将孫膑挖去膝蓋骨,斷其雙足,臉上刺字,孫膑後來如何對他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周王室衰微,中原各國為了争奪霸主地位,也多因時因勢招徕能人志士,打破舊有的社會體系,進行改革,以期能夠在各國的互相攻讦之中獲得勝利者的地位。而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也相繼湧現出了一大批的諸子百家,如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李斯、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孫武為代表的兵家,以奇巧技藝著稱的墨家等等不勝枚舉。

而作為其中翹楚,身為兵家代表人物的孫武,更是著有《孫子兵法》一書。此書被後人奉之如圭臬,連外國軍事家都推崇備至。而在戰國史上作為他的後人,孫膑也一樣如同先祖孫武一般寫下了屬于自己的豐功偉績。正如無數電視劇中我們熟知的橋段,在他的成長路上,自然也要有一個“反派角色”來襯托孫膑的智謀,他就是孫膑的同門師兄弟龐涓。

龐涓将孫膑挖去膝蓋骨,斷其雙足,臉上刺字,孫膑後來如何對他

二人師出鬼谷子先生。鬼谷子作為傳說級别的人物,傳說他通天徹地,智慧卓絕,而在春秋戰國之中,無論是謀略家還是兵家、陰陽家、外交家等諸多名士竟多出自他的門下,蘇秦、張儀、商鞅、白起、李牧、王翦等人皆赫然在列。

而龐涓、孫膑也自不例外,二人跟随鬼谷子學習兵家要略。後來龐涓在學成之後,回到魏國成為了魏惠王的将軍,也可謂是功成名就。但是人作為獨立個體,龐涓與孫膑之間,即便是龐涓自己也認為比不上孫膑的才華。這也導緻他對有着同窗之誼的孫膑十分忌憚,必欲除之而後快。

龐涓将孫膑挖去膝蓋骨,斷其雙足,臉上刺字,孫膑後來如何對他

于是,龐涓先是便派人将孫膑請到魏國,以便于他監視孫膑。而在将孫膑接到魏國之後,他又捏造罪名,将孫膑''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不僅将孫膑的兩足砍下,膝蓋骨剔除,還在臉上刻字。而在這等奇恥大辱之下,龐涓自然希冀能夠徹底讓孫膑喪失出人頭地的機會。

但也就在不久之後,齊國使臣出使魏國。而孫膑則悄悄的會見了齊國使臣,并說服了使者将自己偷偷的帶回了齊國。

而齊國将軍田忌,早就聽聞大名,便去拜訪,而在相談之間田忌也十分欽佩孫膑的智謀,遂将孫膑收為門客。當時齊國盛行賽馬的遊戲,田忌便相約與齊國公子們賽馬。但是與齊威王的馬匹相比,田忌的馬自然要劣,要想取勝自然是艱難,而孫子則為田忌籌謀:''今以君之下驷與彼上驷,取君上驷與彼中驷,取君中驷與彼下驷。''結果自然是田忌三局二勝,這也讓田忌不僅赢得了齊王的千金賭注,還将孫膑舉薦給了齊威王。

龐涓将孫膑挖去膝蓋骨,斷其雙足,臉上刺字,孫膑後來如何對他

而在攀談之間,齊威王折服于孫膑的智謀、學識,把他當成老師,時常請教。而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之下,齊國的強鄰魏國在經過了戰國初期的魏文候改革、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後逐漸成為戰國初期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魏惠王時,魏國更是将矛頭指向了曾經三家聯盟的趙國。而後便指令龐涓領軍攻打趙國,趙國國都邯鄲被圍,情勢迫在眉睫。趙國便向齊國求援,而齊威王自然不能坐視魏國做大。于是,齊威王答應出兵救援,而且還委任孫膑為主帥。但是孫膑由于被龐涓殘害身體不便,便主動請辭,推舉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田忌為主将,而自己則''居辎車中,坐為計謀。”擔綱軍師一職。

龐涓将孫膑挖去膝蓋骨,斷其雙足,臉上刺字,孫膑後來如何對他

面對當時趙國邯鄲危在旦夕的局面,雖然主帥田忌想直驅邯鄲解救,但是孫膑卻說,才是不如直取兵力空虛的魏國。于是“圍魏救趙”的典故便由此而來。而在得知魏國都城被圍困,龐涓隻得趕緊撤軍救援,而孫膑對于這位出自同門的同窗行軍自然亦是心知肚明。在桂陵設下埋伏,大敗龐涓。

龐涓将孫膑挖去膝蓋骨,斷其雙足,臉上刺字,孫膑後來如何對他

而就在龐涓逃回魏國,重整旗鼓之後,二人又迎來了一次對決。公元前341年,魏國攻打南韓,而南韓本就是三家分晉之中實力最為弱小的一個,自然是無力抵禦,便向齊國求救。而齊威王又一次派兵前往征讨。田盼為主将,孫膑再次為軍師。而圍魏救趙的戲碼又一次上演,而龐涓隻得又一次撤軍回救,但這一次龐涓顯然更加小心。但就在孫膑指令士兵不斷“減竈”示弱之下,龐涓還是輕信突進,最終在馬陵之地孫膑早就為龐涓紮好了口袋,甚至還命兵士“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于此樹之下”,而龐涓還未待讀完,埋伏在側的齊國軍隊萬箭齊發,魏軍已被消滅殆盡,而龐涓也眼見大勢已去,便自刎而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