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身邊有娃的朋友,教育方式大抵可以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雞娃,也可以說是更新版“虎爸虎媽”,面對有限教育資源的過度競争,家長陷入内卷,把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不惜代價地規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目的是讓孩子赢在起跑線,活在掌聲與鮮花之中。
第二種是放養,家長的心态很佛系,以“孩子開心就好”為原則,讓孩子按部就班地成長,不過分在意孩子的學習成績,也不過于糾結孩子的未來,讓孩子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内自由發揮,不受限制。
如今,雞娃備受争議,有人雞娃,“雞”出了北大狀元。也有人雞娃,“雞”到娃抑郁、輕生。在我看來,放養才是更為高明的育兒境界,但是,在放養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陷入誤區:放養不等于撒手不管,更不等于放縱。
放養不是放縱,放的是思維,養的是習慣
張柏芝與謝霆鋒離婚之後,獨自帶着兩個兒子生活,一直被視為“三好媽媽”。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她透露自己對兩個兒子的教育方式是百分百放養,不會過度限制他們的行為,希望他們能夠做真實的自己。但是,張柏芝與兒子的一通電話,卻暴露了很多問題。
錄制節目需要在上海待幾個月,張柏芝放心不下兩個兒子,希望他們也能轉學來上海。張柏芝先是打通了大兒子的電話,小心翼翼地征求大兒子的意見。電話那頭,大兒子語氣很不耐煩,表示自己正在打遊戲,沒時間聊天。之後,張柏芝又給二兒子打電話,二兒子也在打遊戲,沒說幾句就要挂斷電話。而且,兩個兒子都堅決地表示不願意轉學。被兒子無情嫌棄之後,張柏芝卻沒有生氣,尴尬地說自己就是怕兒子,表示兩個兒子都沉迷遊戲,學習成績很差。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本想放養卻事與願違,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張柏芝,也越來越焦慮,不得不為兩個兒子的學業輾轉奔波。
隻放不養,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當放養被曲解成了放手,孩子野蠻生長,隻會越來越沒有規矩和底線,最終一事無成,與家長放養的初衷背道而馳。到時候,孩子因為能力不足錯過了人生中重要的機遇,可能還會反過來埋怨父母:為什麼當初不逼我一把?
我們說的放養,重點是放開對孩子思維的限制,解放孩子的天性,但在孩子的行為方式上,要給他養成良好的習慣,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去安排自己的生活,知道努力才有回報,而不是把父母變成他人生的“監督者”。
是以,高明的放養教育,放的是思維,養的是習慣,這才是放養的核心真谛。
成功的放養,是先養後放
每年聯考成績一出來,各省各市的聯考狀元就會成為話題中心。家長看着聯考狀元,再看着自己的小孩,有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與此同時,聯考狀元的教育方式,也會成為被家長們争相模仿的項目之一。
澎湃新聞曾經對2017年的聯考狀元做過一項調查,在參與問卷調查的40名聯考狀元中,隻有9名在高中有家長陪讀的經曆,其他幾乎都是在放養教育中度過了高中生涯。“放養”的聯考狀元普遍表示:家長平時很少幹涉自己的學習,但都給予了充分的支援和陪伴。
面對這種情況,有的家長陷入了自我懷疑的境地:為什麼我這麼努力,卻培養不出學霸孩子,别人不管不顧,輕而易舉就養出了聯考狀元?
其實,别人看起來的毫不費力,是付出了十倍努力得來的。哪個聯考狀元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強大的自我驅動力?哪個需要父母盯着才肯學習的孩子能成為聯考狀元?
成功的放養,應該是先有養,然後才有放。隻有當孩子學會遵守規則,有分寸感和界限感,并且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時,才能在自由的空間裡釋放天性而不走偏,成長為高水準的人。
那些有智慧的父母的育兒方式,表面上看起來很粗放,但在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細節上,往往有着我們難以察覺的細膩。
比如我身邊就有這樣一位朋友,孩子正在上國中,她平時對孩子的很多事情看起來都是不管不問,由孩子自己做主,卻多年雷打不動地堅持着一個習慣,在每周三晚上必須跟孩子開一個例會。
每次例會長達一個小時,會上隻有一個主題,她會引導孩子分析過去一個星期内的行為,總結出一件做得最好的事和一件做得最差的事情,然後對這件做得最好的事情提出表揚和獎勵,分析還有沒有優化空間;對做得最差的事則會嚴厲地批評,有時候還會用寫檢讨、扣零花錢等方式進行懲罰。
孩子在她的教育下成長得非常優秀,學霸,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正确的放養,家長應該這樣做
1.尊重孩子的天性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教育的本質,就是發展孩子的天性。放養,要建立在了解和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礎之上。有的孩子活潑好動,有的孩子沉默寡言;有的孩子沉着冷靜,有的孩子沖動莽撞……家長不要根據自己的意願去“矯正”孩子的天性,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應該多觀察孩子,用平等、尊重的态度接納孩子的特點,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賴關系,才能讓孩子盡情釋放天性,形成自信的性格。
2.培養孩子的自立
孩子的自立,包括生理自立和心理自立。不自理,難自立,自理是自立的第一步。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從吃飯、穿衣、睡覺等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逐漸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不要事事代勞。
心理自立的培養也很重要,涉及到與孩子有關的事情,比如穿什麼衣服、報什麼課外班等,家長可以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并且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不斷強化孩子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會孩子權衡規則和自由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是,孩子天生調皮叛逆,如何讓他們權衡規則和自由,是家長普遍面臨的一個難題。
孩子在3歲之前,自我意識還不是很強烈,家長要讓他們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建立初步的規則意識。孩子在3歲之後,自我意識不斷發展,會不斷地試探和挑戰規則的邊界。這時候,家長要慢慢地參與到孩子的規則設立與維護中,通過給孩子制定規則,讓孩子“有法可依”。當孩子違反規則的時候,要給予适當的警告或處罰,讓孩子明白遵守規則才能擁有充分的自由。當然,最重要的是,家長自己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榜樣。
寫在最後:
放養是一種極其高明的育兒境界,放的是思維,養的是習慣,絕不是沒有底線的放縱,更不是放手不管。隻有家長了解了放養的真正含義,才能在育兒實踐中少出錯,幫助孩子少走彎路,早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