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棣以燕王起兵,成功打敗建文帝,何不以燕為國号,仍以明為國号

明成祖朱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皇帝,是為數不多地以藩王身份起兵,獲得成功,并登上皇帝位的,朱棣在登上皇位前的身份是大明帝國的燕王。

劉邦是項羽所分封的漢王,在劉邦成功擊敗項羽,統一天下後,建立了以封号“漢”為國号的全新朝代,李淵的封号是唐國公,在李淵還沒有統一天下,就建立以他封号“唐”為國号的全新朝代,說明了以封号為建立立國号的傳統。

朱棣以燕王起兵,成功打敗建文帝,何不以燕為國号,仍以明為國号

按照一般的常理來說,朱棣是燕王,以燕王身份,打着“清君側”的旗号,通過靖難之役成功地打敗了正統皇帝建文帝,但朱棣沒有建立一個全新的,以他封号“燕”為國号的新朝代,而是繼續沿用朱元璋所建立的“明”為國号,有他自己的考慮。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開了曆史倒車重新起用了反人類的分封制,将自己除太子之外的兒子分封到各地為藩王,導緻了後來建文帝的削藩,都是因為這個分封制。

朱棣以燕王起兵,成功打敗建文帝,何不以燕為國号,仍以明為國号

同時朱元璋還幹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就是在自己的長子朱标去世後,朱元璋沒有選擇自己的兒子為大明帝國的皇位繼承人,而是直接跳到了孫子,選擇了長子朱标的兒子朱允炆為大明帝的第二任皇帝,也為後來的靖難之役埋下了伏筆。

一個是分封制,一個是以孫子為繼承人,朱元璋的這兩個行為直接導緻了後來的燕王朱棣造反,這一切應該是朱元璋的責任。曆來皇帝位的繼承都有着嚴格的制度,朱元璋所奉行的皇帝繼承制度就是嫡長子繼承制,按照規則,皇帝繼承人必須是皇帝的嫡長子,這個沒有問題,問題在于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标去世了,之後的皇位繼承人按道理應該是朱标的兄弟來繼承。

可是朱元璋以個人權威強行讓朱标的兒子朱允炆來繼承皇帝位,這等于違反了制度,如果按照制度來說的話,朱标死了,應該是朱标的兄弟來繼承,朱标有幾個嫡系的弟弟,二弟秦王朱樉,三弟晉王朱棡,四弟燕王朱棣,五弟周王朱橚,按制度應該是秦王朱樉,而朱棣也是第三繼承人。

朱棣以燕王起兵,成功打敗建文帝,何不以燕為國号,仍以明為國号

但是朱元璋立了孫子朱允炆為太子,朱元璋去世之後,朱允炆為皇帝,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的這一年,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都已經去世了,也就是說,燕王朱棣在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年,成為朱元璋所有嫡子最年長的,按照繼承法制,應該是朱棣當上皇帝。

可是朱元璋生前強行扶上了朱允炆為帝,偏偏這個建文帝朱允炆一上任為皇帝就開始強力削藩,削就削吧,如果溫和一點也問題不大,可偏偏建文帝削藩的手段非常強硬,不是貶為庶人就是逼得自殺,當時的燕王朱棣為了生存,隻能被逼得造反。

朱棣以燕王起兵,成功打敗建文帝,何不以燕為國号,仍以明為國号

最終朱棣擊敗了建文帝朱允炆,成功入主皇帝,在打擊建文帝後,朱棣就面臨一系列的合法性問題,如何解決合法性問題,是朱棣成為皇帝的法理,同時也涉及到一系列的國本和國家制度的制定,也就涉及到國号問題。

朱棣采取了不承認建文帝的為皇帝的方式,廢除了建文帝頒布的所有新法令,全部恢複為朱元璋時間的法令,同時連年号都改為朱元璋時期的年号“洪武”,朱棣的意思很明顯,他繼承皇帝位的法理就是因為他是朱元璋的嫡子,在朱标去世,同時秦王朱樉、晉王朱棡也去世了的情況下,朱棣其實是第一順位的繼承人,這個理由非常充分,也非常有法理性。

朱棣以燕王起兵,成功打敗建文帝,何不以燕為國号,仍以明為國号

為什麼朱棣不重建立立一個以他封号“燕”為國号的新朝代,而是要繼續沿用明這個國号呢?

道理其實并不複雜,因為朱棣以明為國号,法理最正,最有說服力。

如果朱棣以燕為國号,那等于重建立立了一個全新的朝代,等于靖難之役就是謀反篡位的戰役,等于否定朱元璋建立的大明,這在法理上不好解釋。

如果以明為國号,以朱元璋所建立的《皇明祖訓》中的制度為法理,是再好不過的理由,《皇明祖訓》中有這樣的規定: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朱棣以燕王起兵,成功打敗建文帝,何不以燕為國号,仍以明為國号

這個很好了解,凡是朝廷沒有皇子的,一定以兄長去世弟弟來繼承,而且必須是嫡母所生的兒子,庶母所生的兒子雖然年長也不能立為繼承人。是以朱棣以兄終弟及的原則來繼承朱元璋的皇帝位,而抹去建文帝的帝号是最為合理和簡單的方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