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賽道已經連續多年成為資本市場熱點。2020年,在特斯拉的強力帶動之下,中國的蔚來、小鵬和理想3家造車新勢力也全面起飛,成為整個美股市場上最亮的仔,整個行業也一躍由概念進入品牌和市場的競争階段。2021年,市場的接力棒傳到了Lucid Group與Rivian Automotive兩家新上市的公司股票手上。
其中,Rivian背靠亞馬遜和福特兩大巨頭,主打電動皮卡和卡車,上市後股票大漲一波後陷入沉寂;而Lucid則直接對标特斯拉,于10月份傳遞首批産品并獲得消費者認可,股票價格在大勢并不平穩的情況下算是一路上揚。
盡管每一家電動汽車在面對投資者時,都會主動或被動地與特斯拉對标,但隻有Lucid與特斯拉有斬不斷的曆史淵源。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Lucid是沒有了馬斯克的特斯拉”。

Lucid與特斯拉、馬斯克的“愛恨情仇”
馬斯克并非特斯拉的創始股東,而是在特斯拉處于資金危機時進入并成為公司董事長,馬斯克入局之後,有大批特斯拉原高管辭職,其中就包括主管電池系統研發的謝家鵬,他也是特斯拉創始董事之一。
離職之後,謝家鵬建立了Atieva公司,最初專注于為汽車生産商提供電池和動力系統。2013年,特斯拉Model S前首席工程師Peter Rawlinson又被“挖”到公司擔任CTO。
2016年,Atieva更名為Lucid Motors,并正式宣布開發一款純電動高性能豪華車型Lucid Air。據報道,Lucid 約半數的工程師來自特斯拉,有媒體戲稱Lucid 為“特斯拉複仇者聯盟”。
說句題外話,一心想着造車的賈躍亭曾經一度持有Lucid公司接近40%的股權,可惜,樂視分崩離析之後,他将其易手救急,無法想象如果他當時堅持持有的話,今日會是怎樣的态勢。
當Lucid公司在戰略上由電池轉向整車制造後,Peter Rawlinson升至公司CEO,在他的帶領下,2021年,Lucid迎來了實質性的跨越發展:7月通過SPAC的方式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并獲得了資本的熱捧;10月份,首款車型Lucid Air開啟傳遞,并受到不少電動車愛好者的好評。
Rawlinson在作為Lucid首席執行官接受采訪時曾多次表示,他的大部分電動汽車專業知識來自他在2010年代初擔任特斯拉Model S項目首席工程師的經曆。
然而,馬斯克曾多次對這一說法提出異議,今年5月份他在自己推特上寫到:
“Rawlinson從來都不是總工程師。他是在Model S原型制作完成後才到的,在事情變得困難之前就離開了。他隻負責車身工程,而不是動力系統、電池、軟體、生産或設計。”
而Rawlinson也曾談到他2012年離開特斯拉的原因,其中包括一句,“我的老闆對我不太好。”
資本市場的寵兒: Lucid
資本市場對新能源汽車賽道一直看好,而與衆多提出造車的競争對手相比,Lucid算是很早兌現其承諾的——按時量産傳遞了首款産品。
而且根據電動車愛好者回報來看,這還是一款相當不錯産品。其中最大的買點在于,EPA續航比特斯拉Model S高出160公裡還多,達到837公裡,是目前續航能力最強大的電動車。
在最近的MotorTrend年度最佳汽車獎評中,Lucid Air擊敗一衆對手,榮獲“年度汽車”獎,在效率、價值、設計先進性、工程卓越性、安全性和預期功能的性能六項關鍵标準中表現出色。當然,作為一款新車,還需要市場的進一步檢驗。
目前Lucid Air的售價為16.9萬美元,比特斯拉最頂配的轎跑車型Model S Plaid的售價還要貴上不少。Lucid表示特斯拉是創新産品,但沒有奢侈品屬性,Lucid則将自己看做是奢侈品牌。
盡管産品定價高,但并沒有影響銷量,根據公司的3季報,Air訂單增長非常迅速,已經獲得了超過1.7萬份訂單,預計訂單金額超過13億美元。公司預計2022年有望實作生産2萬輛汽車的目标。
Lucid已經從加拿大市場開始了海外擴張之路,并計劃2022年向歐洲、中東和非洲市場拓展,2023年進入中國市場。第3季報顯示,公司賬面持有48億現金流,未來生産拓展、市場擴張絕對不缺錢。
财報透露出的充足現金流、訂單量及量産資訊,難免讓投資人對未來公司股價浮想聯翩。12月20日,Lucid汽車公司被正式加入納斯達克100股票指數,進一步提升了股票的流動性和關注度。
當然,與特斯拉相比,兩者依然差距不小。先行者特斯拉憑借馬斯克極為張揚的個性和能力,在受到資本多面夾擊的艱難态勢下,将電動汽車産業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馬斯克本人也伴随着特斯拉的一路走高幾乎被稱王。
不過,作為一個市場容量足夠大的産業,逐漸走向成熟之後,絕對不會是赢者通吃的狀态,而且,領軍人個性過于鮮明對企業的發展也未必是好事。可以預計,必然會有更多的競争者入局,形成較為穩定的格局。
兩相對比,Lucid與特斯拉在技術基因上一脈相承,産品力很可能會不弱于特斯拉;但在生态搭建、品牌影響方面肯定會走更為傳統穩健的路線。但這對一家企業來說,并不是壞事。畢竟,商業上的成功不一定意味着絕對的颠覆。相反,産業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多家企業的入局,進入利潤穩定增長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