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莊王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衆所周知,戰國時期,
掃清六合,席卷八荒,最後一統亂世,平定天下的國家是秦國。
故根據人們的思維慣性,也一定會認為,諸侯國中最勵志,最勤勉的國家是秦國。
但事實并非如此,
在秦趙楚魏燕齊韓這戰國七雄之中,其實最為勤勉,最為勵志的國家是楚國
。
楚國立國之初,物資緊缺,連一頭祭祀用的牲口都拿不出手,隻好迫不得已地去毗鄰的諸侯小國——鄀國,偷一頭牛回來,進而生出了鄀國盜牛一事,可見其積貧積弱
俗話說,
弱國無外交
,正因為楚國最初的貧弱,而導緻它地位低下,被其他身處中原的諸侯國所輕視。參加諸侯會盟時隻能與當時被視為
蠻夷的鮮卑族一起守燎。
可是,這樣的處境非但沒有令楚國舉國上下是以自卑,反而激發了這個國家中人民的鬥志,數百年來勵精圖治,不斷出征,
從僅僅方圓五十裡地的小國,慢慢擴張成為原先六萬倍的,一百五十萬平方公裡的大國
,這種發展速度,就連秦國都望塵莫及。
是以,
最勵志國家的名号,非楚國莫屬
厚積薄發,逐漸強盛
楚國自
熊繹被封于楚蠻而建
,封其子男之田,
姓羋姓,以丹陽為都城。
實際上,楚國與周天子不過是表面的君臣關系,楚人不服周王室的管教,且生性骁勇善戰,通過不斷撻伐周邊小國并吞并,逐漸壯大自身勢力。這為後期
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奠定了重要基礎。
楚莊王即位時,年紀尚輕,國内沖突重重,公子燮與公子儀的叛亂爆發。形式複雜不明,
楚莊王以靜制動,
表面沉溺享樂,不問世事,實則是為了了解政局,以更好的對症下藥。三年後,楚莊王揭露其真面目,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雷厲風行地實施改革,重用孫叔敖,虞邱子等賢臣,問鼎中原,于兩棠之戰大敗其最大的對手晉國,迎來了楚國春秋中最鼎盛的時期。
受挫于吳,重拾霸業
然而,
世事無常,風水輪流轉
。待楚平王繼位,
因其親小人,遠君子。
殺害伍奢、伍尚等賢能之士,逼使足智多謀,才華橫溢的
伍子胥逃離楚國,投奔吳國。
聽信費無極等佞臣的讒言,緻使朝綱出現紊亂之狀。
由于
“入則無法家拂士”
,楚國形勢不利,被吳國捉住機會,一舉進犯,楚軍大敗,都城被占,楚國幾乎陷入覆亡的地步。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
越王勾踐趁機對吳國的出兵,
以及秦國的援助,無疑給予了
楚國喘息的機會
。楚将子西率兵回擊吳國,連續取得勝利,挽救了楚國。
重創之後,楚國沒有是以一蹶不振
,而是休養生息,重新恢複實力,意欲卷土重來。戰國初期,楚惠王安邦定國,伺機發展。勾踐以淮上地于楚,無疑增益了楚國于東面的發展。再加之今後吞并杞國,消滅莒國,與秦交好等諸多要素,為楚國向東開拓提供了良好條件,使
楚國重新強盛,跻身于戰國七雄的行列。
楚宣王在位,趁秦魏交戰奪取了褒漢之地,并悄無聲息地把勢力擴充到巴蜀地域。
楚宣王十六年時,魏攻趙,形勢嚴峻,楚與齊并肩作戰,援助趙國。這使得楚國在奪得魏國土地時,又能與齊、趙兩國交好,當真是一舉多得。
屈原
楚宣王卒後,楚威王立。當時越國率師讨伐齊國,進攻楚國。
楚國在經曆徐州之戰的同時,亦與越國交戰,并擊敗了強大的越國,
緻使越國覆滅。自此之後,吳越之地盡歸楚國所有,楚國的版圖再一次擴大。成為當時國土面積最大的諸侯國,重回霸主之位。
最終覆滅,無力回天
可惜,日有升時,亦有落時。
楚國在戰國時期的強盛,最終不過像那落日時絢爛的晚霞
。楚懷王即位,雖重用屈原等大臣進行革新,卻以失敗告終。再加之張儀
“詐楚”
,楚懷王怒極舉兵攻齊失敗,
秦漢相争,被秦奪地六百裡,以及楚懷王客死鹹陽
等事,最終促成了楚國的由盛轉衰。
就算考烈王時期,重用春申君,與魏趙聯手打破秦軍,那也不過是垂死掙紮罷了。
公元前223年,秦軍攻占楚國都城壽春,
楚王被俘。這個立于世上
八百多年
,從五十裡地的小國發展成為春秋戰國中的霸主的楚國,最終還是沒有在這争奪天下的大戰中取得最終勝利,而是以悲慘的覆滅告終。
是以,一個國家就算再強盛,亦不能松懈。國家的發展是一個長久的,持續的過程。君主需要将
目光放遠,放寬,才可治理好一個國家
。特别是于亂世之中,唯有謹慎才可使得萬年船,否則一不小心,就會緻使一步錯,步步錯,最後迎來滅亡的結局。
唯有永恒的堅持,才可令自身立于不敗之地,取得永恒的勝利
不過,
人不能隻注重結果,亦要注重過程。
即使楚國最後沒有成為這亂世,這天下的主人,
但是這個國家的精神,這個國家于春秋戰國中的霸主地位是永不磨滅的
它
勤勉
,養精蓄銳,不斷發展自身國力,厚積薄發,使僅有方圓五十裡的土地,
擴張了整整六萬倍
。它
堅韌
,盡管受挫于吳,幾近滅國。但楚國也并未放棄強國之路,而是吸取教訓,不斷改革,重回霸主之位。
是以,楚國的勵志,不僅僅在于它對國土的擴張與發展,而且在于它
遭遇重大打擊後也不屈的意志。
正所謂不到黃河不落淚,不見棺材不死心。這種精神,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有?
除此之外,
楚國當時輝煌的文化對于我們後世的文明也做出了諸多的貢獻
。有繼《詩經》之後,第二部對中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浪漫主義詩集
《楚辭》
,有工藝精湛、造型優美的青銅器,有發達的音樂,
高雅的歌曲《陽春白雪》,還有美麗的帛畫,與漆器雕刻。
春秋戰國已是曆史,早已淹沒在了名為曾經過去的海洋之中,但卻淹沒不去楚國于我們現在的影響,它于我們中華民族血液中留下的精神瑰寶。望我們能繼承楚國的勵志精神,在今後的漫漫人生路上,愈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