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最牛的老師,開一代傳承的人是誰?
這個答案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儒家先賢聖人孔子。
史載孔子一生授徒三千餘,其中翹楚稱72賢者!
賢者名單一長串,但可惜的是,三千門徒七十二賢者,要說真有經世濟用之才,挽救國家危局能力的,僅有子貢一人而已。

(孔子育人無數)
關于子貢事迹,司馬遷曾在《史記》中,不無感歎的說!
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短短30餘字,五個國家,存亂破強霸五字意義明顯,這五個春秋大國命運也随文字意思各不相同,子貢就這樣用一己之力,攪動天下風雲進而決定霸主更替甚至故國存亡的大智大勇之人。
這話背後的傳奇故事如何?我們繼續看!
話說當時正處春秋亂世尾聲,孔子在家專心授課,但是卻每天都很憂慮,憂慮根源則是,自己父母之國魯國,國勢不濟,随時都要面臨傾覆的危險。
故國存亡牽挂着孔子的心,可孔子年事已高,有心無力,于是将睿智的目光瞄準自己徒弟們。選來選去,左不合适,右不合适,都一群掉書袋家夥。
教書,教化沒問題,這樣的大事,他們不在行啊。
(讀書人辦不了大事)
突然一個英武的身影出現在了孔子眼中,佩劍的子貢成了孔子的選擇。
原本就很器重子貢,将其喻做瑚琏(宗廟貴器,比喻棟梁之才)的孔子,越想越覺得子貢合适。
決定後,就讓重視的學生們都來見自己,說出來自己的想法。
哥幾個,今日召你們來,是我心有憂慮,最近齊國權臣田常經常搞事情,為了奪權立威,鼓噪齊君讨伐魯國。魯國危在旦夕,為師整日的睡不着,這正是你們出山的時候,你們誰願意去幫助魯國啊?
孔子話一說完,子路,子張、子石都請行,孔子一看他們的文弱書生樣,不停搖頭。
這時子貢也請行,看着英武的子貢,孔子終于暗暗點頭,我等的就是你,就你了,去吧!
踐行時,還不忘循循善誘的說,子貢啊子貢,一定要不辱使命哦。
(大俠子貢)
恩師的欣賞和期望,讓子貢感動之餘,深感責任巨大,立馬去齊國。
去往齊國路上,子貢不斷思考如何破局,想來想去,幾夜之後,一個龐大的,決定春秋格局的計劃浮現在子貢腦海中。
就此一出縱橫五國,改變曆史的超級連環計,兼超級無間道序幕拉開。
去往齊國的子貢,沒有去找齊君,而是求見了齊國權臣田常,隻見他侃侃而談。
魯國啊,是個難以攻伐的國度,城牆矮,地狹,國君更是蠢蛋,大臣也都虛僞無用全是庸才,魯國人還都是和平主義者,不喜打仗。這樣的國度,不适合和它作戰,英明的你,應該去打吳國,他們城高牆厚,地廣人多,士兵精銳,武器也杠杠的,讨伐他們最容易了。
這翻鬼話一說,隻要不是傻子都知道子貢在調侃自己,田常不傻,氣的臉都綠了,憤然說到。
先生這話莫不是在胡扯?你居然教我放棄容易讨伐的魯國,去打齊國,你是不是傻?或者說你有别的心思?
(子貢說服田常)
子貢一聽,田常還算上路,雖然憤怒,卻知我話裡有話。
立馬開言說:我常聽人言,内有憂患國度,要攻強國,外有憂患國度,就攻弱國,今日看,田公憂患不在國外在國内啊。三次加封都沒成功,不就因齊國其它權臣不答應嗎?這次齊國如伐魯獲勝,疆域增加,國君和大臣威望也會增加,其它大臣地位就會更鞏固,試問你的官職會提高嗎?不僅不會,還會因為君王大臣威信提高,漸漸被邊緣化,哪時您是不是更危險,是以我認為不如伐吳。吳國強大啊,不容易勝,損兵折将後君王大臣威信下降,誰得益?
田常聽完不禁茅塞頓開,先生大才啊,最後他追問道“伐魯軍隊都準備出發了,突然轉而伐吳,這話不好說啊,這該咋辦?
子貢一聽,不慌不忙的說:别急别急,您隻要能讓齊軍按兵不動就行。我立馬出使吳國,說動吳國救援魯國,您就可以名正言順令齊軍迎擊吳國了。
(春秋末期形勢圖)
田常立馬請子貢出使吳國。
子貢首輪謀劃成功,一翻歪理邪說後,抓住田常奪權的内心訴求,讓田常将家國利益忘掉,專注個人利益,下一步步奏就是吳國了。
可這吳王夫差并也不是好打商量的主啊,出使吳國路上,子貢不斷思考,計上心來。
見到吳王後的子貢,再次發揮了口才的重要性,對吳王話術可謂非常講究。
一開始就給吳王戴高帽:現在所有諸侯中,吳、齊最強盛,是一等一大國。這大國啊,就該有大國樣,可齊國居然欺負魯國這個弱國,既不道義又有和吳國争強意思。
如此情況我深為吳王您擔憂哦。末了還來一句,救魯可以收獲名聲,伐齊還有大把利益。大王率軍北上伐暴齊,順帶還能震懾強大的晉國,挽救了魯國也可以讓所有小諸侯國信服,如此吳國霸業才算名至實歸啊。
(子貢說服吳王)
你看看這子貢多會說話,先是高帽子一頂頂往吳王頭上戴,後來又分析利弊,硬将救魯說成了争霸之戰、名譽之戰。
吳王一聽心動了:嗯嗯,您說的對,可我擔心背後的越國啊,越國和我們仇深似海,我們北上救魯,越國要是偷襲就麻煩了,我決定先滅越再救魯,你看如何?
子貢一聽,不急不躁的說:越國算啥,比魯都不如,如果吳王不救,魯國将被齊國滅亡,大王既然想要救魯,收獲名望,就不要因為擔心強齊威脅而先滅越,這樣哪能彰顯大王勇武,儲存越國,是大王仁義,救魯伐齊,則是威加海内的大業,成了就是霸主。
您要是擔心越國,那麼我去出使越國,勸越王和吳王你一起出兵,這樣就不擔心了吧?
(勾踐可不是一般人)
吳王一聽,立馬讓子貢去越國做說客,看結局決定出兵與否。
子貢又一次踏上征途,而當時的越王就是卧薪嘗膽的勾踐。
子貢一到越國,就見勾踐親自到郊外迎子貢:先生大才,為何來我們這蠻夷之國啊?
勾踐這時候還是很低調的,差點被吳國滅了,卧薪嘗膽多年,不低調不習慣啊。
子貢面對低調的勾踐,毫不掩飾内心,直接就說出了吳王的心思和越王的野心。
我之前勸吳王救魯伐齊,吳王很願意,但是擔心越國偷襲,想要滅越之後再北上,這樣越國就危在旦夕了。
(死敵吳越)
越王勾踐一聽急了,立馬說,先生啊,救救越國吧。
子貢一看越王如此上道,淡然的說:吳王這人啊,兇悍殘暴,在任時兵火連天到處打仗,士兵厭戰卻要忍受,人民厭戰怨聲載道,内部大臣人心惶惶,如伍子胥那樣的人,都因谏言而死,居然是佞臣太宰伯專權,完全一片亡國之相,這時大王應該做的是出兵助吳伐齊,驕其心,安其心,順帶送點寶貝啥的顯示謙卑,你一慫恿,吳王必定伐齊。
對你而言好處大大的啊,吳國敗了,你的機會就來了,吳國勝了也不要緊,按吳王性格他還會繼續北上攻晉,哪時我會去晉國遊說晉君,共同攻吳。無論勝敗你都穩賺不賠,開心不快樂不?
吳國和齊國甚至晉國輪番大戰,肯定精銳盡失實力大減,這時就該你越王上場,滅吳機會就在眼前,就看你願不願了?
(一對死敵今日兵器俱在)
勾踐一聽,頓時樂壞了,先生大才,我願意我願意。
子貢任務完成回吳,說了越王心思,沒過幾天越國大夫文種就帶重禮面見吳王,表達出兵誠意。
吳王一看後顧之憂沒了,也很高興的對子貢說:先生啊,越王說要随寡人伐齊,你認為如何啊?
子貢又一次施展無間道本色說到:這事不妥,有點脅迫調調在内,大王不如接受越王禮物,同意越國出兵就夠了,越王就不必親來了。
吳王一看子貢如此說,也從善如流,帶着舉國之兵讨伐齊國去了。
眼見齊國已經準備好,越國也準備好,吳王也如願出兵,子貢開始下一步謀劃,那就是無間道最後閉環的晉國。
馬不停蹄到晉國的子貢,對晉君說到:吳齊大戰在即,要是吳國戰敗,越國必定乘勢攻吳,要是吳國戰勝,吳國必定會乘勝攻晉,晉君不得不防啊?
晉君一聽,有點囧也有點慌,趕忙問,這時候該如何辦啊?
子貢不慌不忙的說:整軍備武,有備無患。
(戰争開始)
經曆五國出使,無數唇槍舌劍後,子貢終于将自己宏大的,連環計配無間道計劃實作,隻需靜等結局。
這結局無論吳國勝敗,魯國都會獲救。
事也如他所料,吳國先是和齊國在艾陵大戰一場,吳國大勝齊國,然後兵臨晉國,晉軍早準備多時,一看吳軍前來不慌不忙沉着迎戰,黃池一戰過後,挫敗了不可一世的吳軍。
前線吳軍戰敗消息傳到越國,籌謀多時的越王勾踐一看子貢計劃得逞,立馬偷襲吳國。
吳國後方空虛,國土大片淪陷,吳王也顧不得前線戰争了,急忙撤軍回國,最後倉促間和越國交戰,吳軍大敗,就連夫差都被迫自殺,轉了一輪後,越王勾踐代替吳王夫差成了新的春秋霸主。
至于魯國,在子貢這翻穿花蝴蝶一樣的外交斡旋中,自然而然的成了幸存者。
(孔子)
子貢就此,用一番神操作,成就政治家、謀略家、外交家地位,也成孔門最牛存在。
精于人心的他,用所有人的訴求和貪欲為導向,借助國與國之間那微妙的關系,用人前人後兩種面貌見人,設下如此精絕的連環計,操縱無數大國,按自己劇本輪番演出,獲得了想要的結果。
今日讀來,除了欽佩,更多是害怕,如此人物太可怕了,現在的我們急需這樣的人才啊,縱橫捭阖間滅國興國與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