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女孩子有個弟弟脾氣會很暴躁,男孩子有個妹妹則會很溫柔,而且很會照顧人。好像大多數的哥哥是挺溫柔的,而且脾氣性格都不錯,令人羨慕不已。
民國時期就有這樣一個哥哥,從小就很疼愛妹妹,什麼好吃的好玩的,第一個想到的總是妹妹。妹妹裹腳時喊疼,于是哥哥前去阻止,并答應養她一生,結果他真的做到了。

1900年,張幼儀出生于江蘇的一戶大戶人家,從小衣食無憂,她有好幾個哥哥,之後都發展的不錯,對她這個小妹妹也很照顧,然而對她最好的是二哥張君劢。
張幼儀5歲時,母親按照傳統給她裹腳,張幼儀痛得哇哇大哭,正在書房讀書的張君劢聞聲趕過去,發現母親正抓着張幼儀,逼迫她裹腳。張君劢連忙拉住母親,讓她住手,母親也很心疼,但是不裹腳是嫁不出去的啊,張君劢說,别裹了,嫁不出我養!。
見張君劢如此堅決,母親隻好罷休,帶着人走出去,張幼儀才逃過了這一劫。張幼儀自小就喜歡讀書,但父親覺得女孩子沒必要學知識,一直不允許她進學堂。直到張幼儀12歲時,才在張君劢的幫助下進入了女子師範學校學習,但她隻接受了三年的教育,便被迫嫁人了。
1915年,張幼儀由父親做主嫁給了徐志摩,當時的徐志摩已小有名氣,自視甚高,自然看不起張幼儀,是以在張幼儀生下長子後就去留學了。這一去就是兩年,最後還是張君劢看不下去了,寫了一封信給徐志摩,讓他來接張幼儀,張幼儀這才來到了他的身邊。
此時徐志摩已經愛上了林徽因,是以也沒空管張幼儀,沒想到張幼儀懷上了他的孩子,而他和林徽因的發展也更進一步,徐志摩生怕有變動,趕緊讓張幼儀流産。張幼儀不願意,徐志摩将她扔下走了,張幼儀無依無靠,隻能寫信給哥哥張君劢。
張君劢知道後将她接去了柏林,悉心照顧她,沒想到她生完孩子後,徐志摩就帶着離婚協定書來了,1922年,兩人終于離婚。徐志摩逼着她簽字後就走了,連孩子都不管,所幸有張君劢照顧她,安慰她。
張君劢去德國後,将張幼儀也待在了身邊,并将她送進了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讓她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并對她說,學費生活費都不用操心,隻要有哥哥在,你就餓不死。張幼儀感動不已,努力學習。經過這件事情後,張幼儀仿佛脫胎換骨,像換了個人似的。
張幼儀學成歸國後,當了東吳大學的老師,張君劢還支援她開了一家服裝廠,讓她賺了不少錢,一躍成為了自給自足的女強人,令人刮目相看。就連徐志摩都對她改變了看法,與她成為了好友,常常與她傾訴心扉。
張幼儀之是以能如此成功,都是因為張君劢,他履行了當年的諾言,不過我想,就算沒有當年的承諾,張君劢也會不遺餘力的幫助張幼儀,因為這是他的親妹妹,血濃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