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說中走馬薦孔明、到曹營不獻一策的徐庶,在曆史上是怎樣一個人

小說中走馬薦孔明、到曹營不獻一策的徐庶,在曆史上是怎樣一個人

三國門蜀先主(周昙)

豫州軍敗信途窮,徐庶推能薦卧龍。

不是卑詞三訪谒,誰令玄德主巴邛。

小說中走馬薦孔明、到曹營不獻一策的徐庶,在曆史上是怎樣一個人

劉備在創業期間“錯過”了很多人才,網絡上經常會說陳登、陳群這些人,不過這些本質上來說是漢官,隻是暫時輔佐劉備這個長官。劉備有一個人才是真正将自己綁在劉備戰車上的,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徐庶。這個徐庶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物,先是以一種豪俠的身份,之後又改成文化上的名士。或許就是因為這種比較曲折的經曆,徐庶很受小說家的青睐,賦予這個人物更多的事迹和性格,後面還有到曹營不發一言的說法。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個人,說一下真實的徐庶。

小說中走馬薦孔明、到曹營不獻一策的徐庶,在曆史上是怎樣一個人

為人報仇、披發塗粉的豪俠

王夫之先生提出“漢以強亡”的說法,意思并不是說漢朝滅亡的時候都是強大的,而是說東漢末年從上到下都有一種窮兵黩武的風氣。抛開東漢末年特殊的政治環境之後,漢朝也是以一種尚武的姿态呈現在曆史的長河中。在這樣一種社會風氣下,很容易出現那種重信義、輕生死的任俠。而這種任俠之風在某種角度上來說,是受到社會上層所接受的,至少太史公在《史記·遊俠列傳》中對任俠的評價就很高。

東漢時期較西漢時期,任俠風氣有所淡化,但也沒有說徹底萎靡。而且在東漢末年那種亂世,朝廷的權威有所衰減,地方的控制力不足,加上流血事件不斷,人們需要武力自保,親人、好友、老師、長官等角色也容易受到傷害。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任俠之風無疑會再度興盛起來。徐庶曾經就是這樣一種豪俠,舞刀弄劍,聚衆生亂。

小說中走馬薦孔明、到曹營不獻一策的徐庶,在曆史上是怎樣一個人

所謂“俠以武犯禁”,徐庶也觸犯過法律。在古代報仇是一種合乎情理的事情,為親人報仇的行為甚至會影響到法律的修改。“父之仇不與共天下,兄弟之仇不與共國,朋友之仇不與同朝,族人之仇不共鄰。”報仇之風興盛,任俠好擊劍、重信義、輕生死,尤其在東漢末年政治黑暗,正義得不到伸張的時候,很容易直接用最原始的暴力手段來“解決”問題。徐庶就曾經為人報仇,用白土粉塗面,披發殺人,最後被同伴劫走。這種行為雖然觸犯了法律,不過是為了報仇的義舉,也為徐庶赢得了名聲。當然這種名聲隻在豪俠中有作用,就像典韋為人報仇殺人後“為豪傑所識”。不過在這次死裡逃生的經曆之後,徐庶放棄了任俠的身份,也放棄了這種名聲,棄武從文,改學儒家經學,希望通過文化入仕或者選擇栖身之所。

小說中走馬薦孔明、到曹營不獻一策的徐庶,在曆史上是怎樣一個人

徐庶與諸葛亮的關系

徐庶在求學的時候,與一個人非常要好,就是石韬石廣元。在初平年間(即公元190年到193年),北方地區陷入一片混亂之中,相比之下,荊州的環境相對安穩一些,而且劉表也非常注重荊州的文化事業,開辦學校招攬人才。于是徐庶和石韬都躲在荊州避難,應該是在襄陽一帶,這裡也是當時的荊州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小說中走馬薦孔明、到曹營不獻一策的徐庶,在曆史上是怎樣一個人

徐庶來到荊州之後,就融入到當地的文化圈子中。根據《三國志》、《襄陽記》、《魏略》等史料的記載,徐庶至少與諸葛亮、孟建、司馬徽、龐德公、向朗等人交往密切,另外有可能與崔鈞、韓嵩、龐統也有交往。可以說徐庶已經憑借經學上的造詣成為荊襄名士中的一份子。

與司馬徽、龐德公這樣的隐士不同,徐庶熱衷于求取功名,在群雄并起的紛亂形勢中做投機。在荊州有兩股勢力,一股是荊州牧劉表,得到朝廷認可的荊州之主,但是很多人都不看好他,包括司馬徽、諸葛亮;還有就是客居荊州,在荊州北部看大門的劉備(嚴格來說還存在過張羨,不過張羨主要活動在荊州南部,而且不久就被劉表消滅了)。徐庶認定劉備會成就霸業,于是選擇投奔當時地不過一縣、将不過關、張的劉備。或者還有一個原因,劉備和徐庶一樣,骨子裡流的是任俠的血,與劉表這個“文化人”還是有所不同的,更适應于亂世。

小說中走馬薦孔明、到曹營不獻一策的徐庶,在曆史上是怎樣一個人

徐庶将自己綁在劉備的戰車上,同時也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這個好友,并勸說劉備主動請諸葛亮出山。說諸葛亮是待價而沽也好,無意于功名也好,總之他做足了姿态。而劉備也帶着十足的誠意,以一個快五十歲的左将軍的身份三次拜訪一個不到三十歲的白身,終于換來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徐庶能夠被小說家青睐,或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諸葛亮這個曆史人物的光照下的影響。

小說中走馬薦孔明、到曹營不獻一策的徐庶,在曆史上是怎樣一個人

方寸已亂不假,不發一言當真?

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南下進攻劉表,恰逢劉表病死,劉琮繼承荊州牧的位置且向曹操投降。劉備無法抵抗曹操,隻能向江陵撤退,結果由于攜帶太多人拖慢了行軍速度,在當陽被曹操的虎豹騎趕上并且擊潰。在“當陽之戰”中,劉備的兩個女兒被俘,甘夫人和劉禅也險些被俘,幸虧被趙雲救出,徐庶的母親也被曹軍俘虜。且不說漢朝如何重視孝道,徐庶不顧母親會在名聲上造成什麼影響,母親被掠,方寸大亂,屬實是人之常情。徐庶為此轉投曹操,是合乎情理的事情。徐庶主動與劉備辭别,可以看出他仍然有俠骨,是個光明磊落的人。

小說中走馬薦孔明、到曹營不獻一策的徐庶,在曆史上是怎樣一個人

方寸已亂不假,不發一言卻不是真的。事實上徐庶在辭别的時候根本沒有過這個承諾,而徐庶到曹營後也順利走上仕途。在曹魏太和年間(即公元227年到233年),徐庶曾經做過右中郎将(管理右署郎官)和禦史中丞(禦史台長官,檢舉百官,東漢“三獨坐”之一),雖然被諸葛亮感歎不被重用,但這是基于諸葛亮自己是丞相的情況。而且在網絡上提到,徐庶曾經在雅康元年(即公元220年)與群臣一起勸曹丕進位。不過這一點小編不太确定,在《公卿将軍上尊号》中确實有“步兵校尉關内侯臣福(徐庶原名單福)”的記載,不過小編不清楚徐庶是否做過步兵校尉,這個人是否為徐庶,可能還有一些其他的資料小編沒有找到。如果有的話,還請方家指點。

現在很多三國相關的遊戲都将徐庶列入劉備集團中,這想必是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曆史上的徐庶則是一個魏臣,他并沒有不發一策的承諾,在曹魏的仕途也比較順利。三國曆史上劉備集團真正做到身在敵營不發一策的是僞降東吳的習珍的弟弟習宏。不過徐庶這個人物經曆曲折,個性鮮明,利于文學創作,加上他與諸葛亮的關系匪淺,或許後世小說家就是基于這些原因,将習宏的事情張冠李戴到徐庶的頭上去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襄陽記》、《白虎通義》、《史記》、《公卿将軍上尊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