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夫差中原稱霸,勾踐大鬧後方,竟把吳國團滅

夫差中原稱霸,勾踐大鬧後方,竟把吳國團滅

這是史說星語的第299篇原創文章

話說,吳國正與晉國在中原争霸之時,沒想到曾囚禁的越王勾踐卻抄了吳國的老底。越王勾踐聞吳軍精銳主力盡随吳王去黃池會盟,防守吳都的僅為太子友所率老弱之兵,于是決定乘虛襲吳。但又考慮吳王“兵始出境未遠,聞越掩其空虛,兵還不難”。因而等到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春,待吳王已到黃池,“乃發習流(水兵)二千人,教士(經過訓練的士兵)四萬人,君子(貴族成員組成的親軍)六千人,諸禦(在軍有職掌的官員)千人伐吳”。

夫差中原稱霸,勾踐大鬧後方,竟把吳國團滅

兵分兩路:一部由範蠡率領,由海道入淮,阻斷吳軍自黃池返國的歸路;主力由勾踐親自率領從陸路襲擊姑蘇。越軍在泓上(今江蘇蘇州西南橫山)與前來迎戰的吳太子友指揮的萬餘人相遇。吳大夫王孫彌庸、王子地不聽太子指揮,擅自率5000人出擊,俘越将疇無餘和讴陽,獲得小勝。

夫差中原稱霸,勾踐大鬧後方,竟把吳國團滅

次日越王所率主力到達,向吳軍發起猛攻,一舉全殲吳軍,并俘太子友、王孫彌庸等。越軍乘勝占領了姑蘇。範蠡知越王已攻占吳都後,遂盡收吳各邑之軍需物資自邗溝回師,與越王會于姑蘇,準備在吳王回歸時與之進行決戰。

夫差中原稱霸,勾踐大鬧後方,竟把吳國團滅

吳王夫差回至吳境時,知都城已失,士無鬥志,于是使太宰伯嚭向越請和。當時範蠡與勾踐考慮到吳軍雖已疲憊,但全軍并未損失,不可能一戰全殲,遂同意講和。當年冬,越與吳媾和後,勾踐率軍返國。

夫差中原稱霸,勾踐大鬧後方,竟把吳國團滅

吳國因連年戰争,“吳士民罷(疲)敝。輕銳盡死于齊、晉”,國内又鬧饑荒,于是“息民散兵”,以求恢複國力。三年之後,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吳國又發生災荒。越王勾踐乘機再攻吳國。吳王夫差率軍迎敵,雙方在笠澤(今吳淞江,俗名蘇州河)隔江對峙。

夫差中原稱霸,勾踐大鬧後方,竟把吳國團滅

越王勾踐部署左、右兩軍各出一部兵力,在暮色掩護下,秘密機動至上、下遊距主力數裡處,于夜半擊鼓呐喊僞示渡江。吳王夫差判斷越軍将從兩翼渡江夾擊,遂分兵迎戰。越軍在吳軍忙于調動兵力,注意力集中于兩翼時,勾踐自率三軍精銳主力,秘密渡江,向當面吳軍實施突然襲擊。吳軍大敗。

夫差中原稱霸,勾踐大鬧後方,竟把吳國團滅

這次戰役,越王勾踐的作戰指揮頗有創新。他根據敵軍依托江岸列陣、敵前強渡難度甚大的情況,以部分兵力在兩翼佯動,造成敵人錯覺,調動敵人分散兵力,爾後出人意料地率主力實施敵前潛渡,集中兵力向敵最為敏感的要害中軍指揮部發動突襲。這是戰役勝利的直接原因。

夫差中原稱霸,勾踐大鬧後方,竟把吳國團滅

越王勾踐的戰術運用,不僅充分展現了用兵的詭詐性,充分掌握了戰場主動權,發揮了戰術突然性的作用,而且使渡河的難處轉化易處,敵軍的強點轉化為弱點。這和毛澤東所說的“有計劃地造成敵人的錯覺,給以不意的攻擊,是造成優勢和奪取主動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是相通的。笠澤之戰也是中國戰争史上第一個成功的渡江進攻戰役。笠澤戰後,吳越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性變化,越已占絕對優勢。

夫差中原稱霸,勾踐大鬧後方,竟把吳國團滅

吳軍在笠澤戰敗後,向都城後退,越軍跟蹤追擊,在沒溪(今蘇州南郊外)及城郊又交戰兩次,吳軍皆敗,退入都城。從此一蹶不振。越軍返國後,于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攻楚,麻痹吳國。次年,越王勾踐率軍攻吳,圍困吳都姑蘇三年。至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4年),吳王夫差力盡求降,勾踐不許。吳王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夫差中原稱霸,勾踐大鬧後方,竟把吳國團滅

越王勾踐滅吳後,率軍北渡淮水,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這時,“越兵橫行于江淮東,諸侯畢賀,号稱霸王”。次年,為了向北擴張,徙都至琅邪(今山東膠南市)。後經8世,至楚考烈王十四年(前249年)為楚所滅。

夫差中原稱霸,勾踐大鬧後方,竟把吳國團滅

春秋末期,中原大國的君權,多已下移至卿大夫之手,而諸卿大夫又競相傾軋争權。是以越滅吳後不過20年,晉國就發生了三家分晉的晉陽之戰,晉國分裂為韓、趙、魏三個政權。中國曆史進入了更加動蕩的戰國時代!

你如何看待勾踐逆襲

評論區交流一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