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因華佗推三阻四不給自己看病,又謊稱自己妻子病重而不受诏,一怒之下将其下獄,最終華佗含冤而死。世人皆稱華佗為神醫,然而華佗的結局卻如此諷刺,可以說,華佗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死于“醫鬧”的醫生。

華佗生活的年代軍閥割據,連年戰事,百姓民不聊生,小小的一個風寒就可能要了人命,那個時候的百姓怕極了生病,而濟世神醫華佗的出現給了當時處在極端惡劣醫療條件下的老百姓一顆救心丸,百姓對他的崇拜已經達到頂點。然而,華佗與曹操産生交集以後,卻成為第一個被枉殺的名醫。
先來看看真正的曆史,要将演義與正史差別開來。
《三國志》與《後漢書》中都沒有提到華佗要劈開曹操的腦袋為其治療頭風一事,《三國演義》中對華佗之死的記述,純屬虛構。
然而,虛構并不是完全空穴來風,它也有它的基礎。真正的曆史中,華佗的确能用麻沸散做腹腔手術,并且華佗的的确确是被曹操所殺。
有鑒于此,《三國演義》将它引申為替曹操開顱,自然就順利成章了,這段故事又精彩異常,是以華佗要用利斧劈開曹操腦袋為他切除風涎的故事才會流傳極廣,以至于人們都弄不清真正的曆史真相了。
華佗,一代名醫,怎麼跟曹操扯上關系的?
曹操,一個亂世枭雄,華佗,一個走方郎中。本來是你當你的丞相,我治百姓的病,互不幹涉,為什麼會出現“太祖聞而召華佗”,這裡面大有文章。
《三國志·華佗傳》和《後漢書·華佗傳》中确實記載了華佗診病的事迹,而在曹操下定決心召華佗之前記錄的最後一件事是廣陵太守陳登之死。
陳登是曹操最為信任的人,陳氏父子為曹操辦過兩件事,由此深得曹操信任。一是陳登之父陳珪曾阻止呂布和袁術聯姻,當時呂布為此親自把已經送出去的女兒追回來。呂布、袁術不聯手,大大減少了曹操統一北方的阻力。
二是陳登奉呂布之命前去拜見曹操,秘密告訴曹操:呂布此人有勇無謀,反複無常,應及時除去(勇而無計,輕于去就,宜早圖之)。曹操聽後,很高興,于是立即封陳珪做了中二千石的高官,封陳登為廣陵太守。
臨别之時,曹操還親自拉着陳登的手說:“東方之事,便以相付”,意思就是那邊的事都托付給你了,無非是讓陳登做内應。
陳登沒有辜負曹操的托付,最終裡應外合,曹操拿下呂布。由此可見,曹操對陳登很是感激,并且也非常信任他。
不過後來,陳登得病,華佗為他診治時明确告訴他:你這病三年後肯定複發,碰見好醫生或許有救。三年以後,果真如華佗所言。(此病後三期當發,遇良醫乃可濟救。依期果發動,時佗不在,如言而死)。
陳登之死立即傳遍天下,曹操本來很器重陳登,他的死對曹操的震動很大,此時曹操也開始關注到華佗,華佗的神醫地位剛剛開始在曹操心中确立起來(太祖聞而召華佗)。
華佗身為醫生為曹操治病實屬職責所在,為何要請假回家?
曹操得的頭風病是一種持續性的頭疼病,這種病隻要發作,曹操就心慌目眩,很難受。這種病放在今天用西醫就能解決了,最起碼可以先用腦CT檢查一下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然後對症下藥或者手術,可在當時隻有中醫。
而擅長治療疑難雜症的華佗,見到曹操病發了就立即給他針灸,立竿見影很有效。此時華佗和曹操的關系是“常在左右”。
後來,曹操親自處理國家大政(太祖親理),時間緊任務重,由此病情又日漸嚴重(得病笃重),于是曹操就令華佗做了他的專職醫生(使佗專視)。
這裡需要注意一下,華佗與曹操的關系有一個從“常在左右”變成“專視”的過程,換句話說,從“一般性需求”到“專職保健醫生”的變化對華佗産生了多大的影響,可以說二人關系的變化為後來華佗“請假”埋下伏筆。
建安十年正月曹操擊殺袁譚,至此袁氏集團土崩瓦解,也預示着曹操親理朝中大政的開始,朝政的繁忙導緻曹操頭疼頻繁發作,是以決定讓華佗專視。華佗從此失去了一個遊方郎中的身份,行動自由受到了限制。了解這一點很重要。
華佗在曹操身邊待了一段時間就請假回老家了,請假的借口,在《後漢書》中記載的是回家取藥方,而《三國志》中的記載是收到家信。不管哪一種說法,反正當時曹操準了假。
當然,這都是華佗的借口,其實另有原因。《後漢書》說了四點:華佗性格古怪(為人性惡);在曹操那待的不痛快(難得意);行醫地位低下(恥以醫見業);思鄉心切(去家思歸)。
這樣華佗“請假”的原因就很好了解了,從華佗的角度可以認為是:自己醫術高明,不願為曹操一個人當專職醫生。
名醫華佗被枉殺,卻源于自己簡單幼稚
在古代讀書人心目中“學而優則仕”、“上醫醫國,其次疾人”,作為讀書人,為官治國才會受人尊重,當個遊方郎中,難免被人看不起。
曹操“親理國政”,握有生殺大權,雖然愛才,惜才,但惹惱他的隻是一個郎中,地位低下,當時的制度維護的都是曹操的權威。
而華佗不願當侍醫,甘願當個遊方郎中,為天下百姓治病,雖說為誰服務是華佗的權利,但在專制制度下,華佗錯的很離譜。
可以說,他根本不了解曹操,對專制制度賦予曹操的生殺大權更是缺乏了解。華佗推脫不去的理由是妻子有病,但是,這是一個非常容易被識破的理由。
而這個理由一旦被曹操識破怎麼辦?華佗似乎沒有去深入考慮,也沒有應對的預案。真正把華佗當名醫的、當成一個值得尊敬的人的是普通百姓,是老百姓中的病人,是後人們,在曹操看來,他不過是一個“鼠輩”,不僅曹操,當時所有當官的人都沒有把官員以外的人看作人才。
是以,華佗想靠妻子有病不做曹操侍醫的想法過于簡單幼稚了,确實考慮不周,而曹操也有了殺華佗的法理。
回到題意,談談演義。
即便曹操不殺華佗,華佗把他的腦袋劈開,同樣也治不好曹操的頭風。
這個很好解釋,古代并沒有完整的細菌概念,不止開顱手術,基本上所有的重大手術都必須在無菌的條件上進行,單單這一點,公元208年左右的衛生條件肯定達不到要求,即便手術成功,也必然死于細菌感染。
且不說細菌因素,就當時的開顱工具也夠吓人的,曹操如果疼的神志不清了,同意了華佗的開顱手術,華佗拿一把利斧劈開曹操頭顱,取出風涎,可能在斧子砸中腦袋的那一瞬間,曹操就可能因為頭部遭到重創一命嗚呼了,細思極恐。
像開顱這類高風險的手術,放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醫生都會讓家屬先簽份“生死協定”,古代雖不簽協定,但“賭”的成分未免過大,可能華佗自己也未必有十足的把握,畢竟之前沒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