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取代曹家,司馬懿等到70歲究竟是怕什麼?其實是因這群人的存在

司馬懿的鷹視狼顧之相注定了他一生不凡,但吸引大多數人的從來不是他的跌宕起伏的''三國影帝''人生,而是他為了所謂的''篡位''所付出的半個世紀的等待。

那麼,司馬懿為什麼要一直等到70歲,才冒險發動這場篡位行動?

為取代曹家,司馬懿等到70歲究竟是怕什麼?其實是因這群人的存在

等待之初——唯求生存

司馬懿年少時雖有文名,但正值三國亂世,朝堂不平,司馬懿也未主動追求仕途,即使曹操邀請也是婉拒,更不用說什麼治國平天下,不過是靠着父輩的威名、家族的産業在家中過太平日子。

可在人才緊缺、曹操又求賢若渴的當口,司馬懿也是逃不掉的。

為取代曹家,司馬懿等到70歲究竟是怕什麼?其實是因這群人的存在

如果說在他20出頭時,曹操的地位不足以撼動他的出山,那麼在數年後的公元208年,曹操正式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時,此時曹操便再也無法接受司馬懿''風痹''的借口了,剛剛三十歲的人說自己痛風無法做官,誰會信呢?于是二話不說就将司馬懿強行征召為文學掾。

隻不過文學掾不是什麼要緊的官職,曹操并未将司馬懿太當回事,而此時司馬懿為官更多的僅是出于自身生存、保全家族而考慮,而非是篡位之野心。但他也未曾想過,就這樣一妥協,自己就要為那至高無上之位付出半個世紀的辛勞與等待。

等待之中——野心須等待

到底是何時,司馬懿有了擺脫他人挾制、謀朝篡位的念頭自然是不可考了,也許是曹操開始忌憚司馬懿、有心除他之時;也許是曹丕正式登基後,伴君如伴虎的某一時刻;抑或是三代為臣,卻仍不甘于此之時。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不管司馬懿是何時有這樣''大逆不道''的念頭,他都必須為最後的大戲而等待。

那麼,他到底是在等待什麼呢?這個問題,也行在曹家身上也能找到答案。

為取代曹家,司馬懿等到70歲究竟是怕什麼?其實是因這群人的存在

打天下易守天下難,對于曹操這樣的枭雄同樣如此,若想在亂世朝堂中站穩腳跟,就必須博得參政大多數的支援,而在當時,這個參政大多數就是颍川士族。

颍川士族最具代表的是荀、陳、鐘、韓四大家族,家族間以聯姻鞏固利益,家族成員雖不是能人輩出但在朝為官的絕不在少數,門生故吏更是遍及天下,可以說,就是有着這樣人數衆多、勢力龐大的家族作為權力的後盾,曹操才能完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壯舉,曹丕才能以最平和的方式廢帝自立,曹叡才能安穩治國。

為取代曹家,司馬懿等到70歲究竟是怕什麼?其實是因這群人的存在

在曹氏三代皆穩穩掌握政權不放、颍川士族又不遺餘力地支援他們的情況下,司馬懿雖不是無計可施,但絕對不會有太大的發揮空間,大到足以讓他撼動整個朝堂的根基。是以司馬懿需要等,也必須等,等到颍川士族不再是朝堂的中堅力量,抑或是颍川士族自願支援司馬懿。

而在颍川士族力量正值巅峰的當時,後者明顯更易實作。

等待的結局——年近古稀終掌權

公元239年,曹叡英年早逝,年僅8歲的曹芳登基為帝,曹叡在遺诏中指明司馬懿乃與大将軍曹爽輔佐幼帝。

此時已經經曆了多場戰争、逐漸掌握軍權、三代為臣的司馬懿知道,他等待了近半個世紀的機會來了。但即便如此,為了确定颍川士族能否支援自己,他依舊選擇再等一會。這一等,就又是十年。

為取代曹家,司馬懿等到70歲究竟是怕什麼?其實是因這群人的存在

到了公元249年,趁着少帝曹芳與大将軍曹爽共同離開洛陽前往高平陵祭拜時,司馬懿終于發動政變,火速掌握控制京都,在洛水浮橋上親自向少帝細數曹爽的罪狀,随後曹爽也主動歸降認罪,史稱''高平陵之變。''自此,司馬懿正式成為所謂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為取代曹家,司馬懿等到70歲究竟是怕什麼?其實是因這群人的存在

而高平陵事變之後,已經取得颍川士族支援又已掌握軍權的司馬懿,便着手實作自己多年來的''野心''——''篡位'':先是清除政敵,即朝堂上與己政見不同的同僚,以及曹氏宗族中會阻擋自己掌權的少帝親屬。再就是架空皇室的權力,使得少帝每次遇到重大事項,都要先與司馬懿進行商議,征得司馬懿的同意。

如此專權無人阻擋,司馬懿這場未改朝換代卻已實際動搖曹魏朝堂根基的''篡位''可謂是成功之極,也似乎證明了司馬懿這長達半個世紀的等待是正确的。

也變相地向我們證明,能熬到最後的,才是最終的勝利者……

為取代曹家,司馬懿等到70歲究竟是怕什麼?其實是因這群人的存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