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取代曹家,司马懿等到70岁究竟是怕什么?其实是因这群人的存在

司马懿的鹰视狼顾之相注定了他一生不凡,但吸引大多数人的从来不是他的跌宕起伏的''三国影帝''人生,而是他为了所谓的''篡位''所付出的半个世纪的等待。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要一直等到70岁,才冒险发动这场篡位行动?

为取代曹家,司马懿等到70岁究竟是怕什么?其实是因这群人的存在

等待之初——唯求生存

司马懿年少时虽有文名,但正值三国乱世,朝堂不平,司马懿也未主动追求仕途,即使曹操邀请也是婉拒,更不用说什么治国平天下,不过是靠着父辈的威名、家族的产业在家中过太平日子。

可在人才紧缺、曹操又求贤若渴的当口,司马懿也是逃不掉的。

为取代曹家,司马懿等到70岁究竟是怕什么?其实是因这群人的存在

如果说在他20出头时,曹操的地位不足以撼动他的出山,那么在数年后的公元208年,曹操正式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时,此时曹操便再也无法接受司马懿''风痹''的借口了,刚刚三十岁的人说自己痛风无法做官,谁会信呢?于是二话不说就将司马懿强行征召为文学掾。

只不过文学掾不是什么要紧的官职,曹操并未将司马懿太当回事,而此时司马懿为官更多的仅是出于自身生存、保全家族而考虑,而非是篡位之野心。但他也未曾想过,就这样一妥协,自己就要为那至高无上之位付出半个世纪的辛劳与等待。

等待之中——野心须等待

到底是何时,司马懿有了摆脱他人挟制、谋朝篡位的念头自然是不可考了,也许是曹操开始忌惮司马懿、有心除他之时;也许是曹丕正式登基后,伴君如伴虎的某一时刻;抑或是三代为臣,却仍不甘于此之时。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不管司马懿是何时有这样''大逆不道''的念头,他都必须为最后的大戏而等待。

那么,他到底是在等待什么呢?这个问题,也行在曹家身上也能找到答案。

为取代曹家,司马懿等到70岁究竟是怕什么?其实是因这群人的存在

打天下易守天下难,对于曹操这样的枭雄同样如此,若想在乱世朝堂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博得参政大多数的支持,而在当时,这个参政大多数就是颍川士族。

颍川士族最具代表的是荀、陈、钟、韩四大家族,家族间以联姻巩固利益,家族成员虽不是能人辈出但在朝为官的绝不在少数,门生故吏更是遍及天下,可以说,就是有着这样人数众多、势力庞大的家族作为权力的后盾,曹操才能完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壮举,曹丕才能以最平和的方式废帝自立,曹叡才能安稳治国。

为取代曹家,司马懿等到70岁究竟是怕什么?其实是因这群人的存在

在曹氏三代皆稳稳掌握政权不放、颍川士族又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们的情况下,司马懿虽不是无计可施,但绝对不会有太大的发挥空间,大到足以让他撼动整个朝堂的根基。因此司马懿需要等,也必须等,等到颍川士族不再是朝堂的中坚力量,抑或是颍川士族自愿支持司马懿。

而在颍川士族力量正值巅峰的当时,后者明显更易实现。

等待的结局——年近古稀终掌权

公元239年,曹叡英年早逝,年仅8岁的曹芳登基为帝,曹叡在遗诏中指明司马懿乃与大将军曹爽辅佐幼帝。

此时已经经历了多场战争、逐步掌握军权、三代为臣的司马懿知道,他等待了近半个世纪的机会来了。但即便如此,为了确定颍川士族能否支持自己,他依旧选择再等一会。这一等,就又是十年。

为取代曹家,司马懿等到70岁究竟是怕什么?其实是因这群人的存在

到了公元249年,趁着少帝曹芳与大将军曹爽共同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祭拜时,司马懿终于发动政变,火速掌握控制京都,在洛水浮桥上亲自向少帝细数曹爽的罪状,随后曹爽也主动归降认罪,史称''高平陵之变。''自此,司马懿正式成为所谓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为取代曹家,司马懿等到70岁究竟是怕什么?其实是因这群人的存在

而高平陵事变之后,已经取得颍川士族支持又已掌握军权的司马懿,便着手实现自己多年来的''野心''——''篡位'':先是清除政敌,即朝堂上与己政见不同的同僚,以及曹氏宗族中会阻挡自己掌权的少帝亲属。再就是架空皇室的权力,使得少帝每次遇到重大事项,都要先与司马懿进行商议,征得司马懿的同意。

如此专权无人阻挡,司马懿这场未改朝换代却已实际动摇曹魏朝堂根基的''篡位''可谓是成功之极,也似乎证明了司马懿这长达半个世纪的等待是正确的。

也变相地向我们证明,能熬到最后的,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为取代曹家,司马懿等到70岁究竟是怕什么?其实是因这群人的存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