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抗戰文物,有一件死字旗非常有名,在死字旗右邊寫着,“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隻願你在民族上盡忠。”
左邊寫着,“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随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

其主人王建堂是抗戰川軍第44軍的一名排長,後來還擔任過連長。王建堂無嗣,從軍前有過一次婚姻,因為從軍也就喪失了。後來隻有沒有23塊孤老補助。我們知道在抗戰時期四川有300萬人從軍,其中戰死和負傷64萬人。可以說到了1945年,我國絕大部分部隊都有四川兵。
1937年四川征送壯丁人數10萬人;到1940年,四川建立22個師管區負責征兵,1941至1944年,四川征送壯丁年均在35萬以上,抗戰勝利的1945年征送壯丁人數也達28萬以上。
四川新兵除了補充20多個川軍師,其他絕大部分都用來建立第2線兵團,也就是新兵集訓總隊、補充兵訓練處、新兵總隊、補充兵團等等,随後這些四川新兵團被一個個的補充到全國各地的部隊。
在四川建立的22個師管區,每年征收的新兵,是送往各個戰區補充的,隻有極少數是送往正規川軍部隊。比如光是1945年建立的9萬青年軍,就有3萬四川學生兵,我們知道青年軍可不是川軍。
在37年組建時的,山東,陝西和浙江老兵打光以後,在1942年,第74軍也接收了大量四川新兵補充。還有四川最長壽老兵,105歲的馬世宏先生,他從軍的是第18軍,參加過石牌要塞保衛戰。
甚至在衡陽保衛戰當中的第10軍也有四川兵,比如四川老兵,終年95歲的常紫光先生。還有抗戰老兵劉道明,從老家參加了第74軍,到了部隊發現,班裡都是四川人,不過他也說到74軍的軍紀非常森嚴。
比如一個士兵在拼刺刀的時候,手掌被日軍刺刀紮穿,結果丢了步槍,回去就被槍斃了。有3個新兵打仗害怕跑了,被抓回來以後,連長要求全連集合,處決了逃兵。這個老兵又補充講了一個情況:部隊對新兵和老兵處理不一樣,新兵逃跑是剝皮,如果是老兵逃跑被抓回來,就是叫他自己挖坑,跳下去活埋。
到1944年參加滇緬印大反攻的30萬遠征軍,當中也有十多萬四川兵。還有相當一部分四川學生兵被調入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辎重汽車第十四團、第十五團、憲兵教導第三、四、五團、傘兵總隊、譯員訓練班、無線電訓練班及派赴美國受訓的海空軍等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