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明風華》中用鹹魚掩蓋住朱棣身死,瞎編!實際上的曆史更精彩

說實話,在《大明風華》這部劇中,它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讓整部劇變得更生動,移植了很多曆史故事。誠哉這些故事搬到了熒幕之上演繹得十分精彩,但是這些故事的原型卻不是我們劇中的主人公。這個問題裡的主人公應該是秦始皇嬴政、趙高、李斯等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大明風華》中用鹹魚掩蓋住朱棣身死,瞎編!實際上的曆史更精彩

一、朱棣之死

在曆史上朱棣确實是在征讨蒙古的時候死的。根據《明史》記載是這樣的:

“己醜,次蒼崖戍,不豫。庚寅,至榆木川,大漸。遺诏傳位皇太子,喪禮一如高皇帝遺制。辛卯,崩,年六十有五。”

也就是說,朱棣并非是猝死,他的死在之前已經慢慢有征兆了,從最初的身體不适到身體非常不适,最後到駕崩。朱棣死後,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王位繼承問題了。雖然朱棣已經提前立了朱高熾為太子,但是誰都不能保證朱高煦會不會利用這個時機發動叛亂,然後給朱高熾以緻命打擊。是以隻能采取秘不發喪的方式。在正史中雖然沒有用放鮑魚的方法,但是同樣也是用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方法。據記載:

“太監馬雲密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謀,以六軍在外,秘不發喪,熔錫為椑以斂,載以龍舉,所至朝夕上膳如常儀。”

當時正在外出打仗,碰巧朱棣身邊的人都是朱高熾的死忠,在這種情況下大家設計了一個辦法。在軍中沒有棺材,是以就融化了錫簡單做成了一個棺材用來盛放朱棣的屍體。然後将其放到了朱棣的龍車上,并且還每天按時給朱棣送飯,假裝朱棣還活着。就這樣,通過大臣們精彩的表演,朱棣的死被掩蓋住了,太子朱高熾也得以繼承皇位。

我想大家會有疑問,為什麼不用鐵或者是木頭做一個棺材,反而用了錫呢?我個人推測是這樣的:

首先,鐵雖然在軍中易得,但是鐵的熔點較高,可能在軍中一時半會難以冶煉,是以采用了熔點較低,比較容易鍛造的錫;至于說木頭,當時是在草原上征戰,木頭自然是比較稀罕,尤其是可以裝一個人那麼大的木頭自然更是難得。

其次,錫的作用是可以儲存味道。大家做飯的時候都有用過錫紙的經曆,在錫紙裡包裹的肉一般都可以儲存其香味和水分,是以我推測通過用錫來儲存朱棣的屍體,可以盡可能地避免屍體腐爛的味道散發,進而更好地掩蓋朱棣身死的消息。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朱棣身死的時候已經是秋天了,雖然是8月,但是草原上的8月還是比較冷的,是以也不用擔心屍體迅速腐爛的問題。

是以正史上的記載很精彩,其實完全沒必要去利用秦始皇的段子。

《大明風華》中用鹹魚掩蓋住朱棣身死,瞎編!實際上的曆史更精彩

這個利用鮑魚掩蓋屍體腐爛味道的做法,是來自于趙高、李斯等人。

楊榮等人掩蓋朱棣死亡是為了太子朱高熾即位,趙高等人掩蓋秦始皇死亡是為了不讓太子扶蘇即位而讓自己所支援的幼子胡亥即位。

秦始皇死在了自己巡視全國的路上,秦始皇一死,趙高、李斯等人擔心太子扶蘇即位會對自己不利,是以便掩蓋秦始皇死亡的事實想讓胡亥即位。李斯在外,趙高在内。最初李斯的做法是這樣的:

“棺載辒涼車中,故幸宦者參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從辒涼車中可其奏事。”

秦始皇死後,李斯秘不發喪,将秦始皇放在涼車之中來儲存秦始皇的屍體。另一方面,讓負責飲食的宦官和負責上奏的大臣們每天按時上奏或者是進貢飲食,表現出一副秦始皇還安在的樣子。這一點頗有些像楊榮等人的做法。

另一方面,趙高在朝中操縱,想辦法将胡亥給推上去并且害死太子扶蘇。

但是這個計劃不久之後就出了問題,那就是秦始皇死的時候正是夏天,屍體不久之後就腐爛了發出臭味。眼看這事情就就要藏不住了,李斯又出了奇謀:

“會暑,上辒車臭,乃诏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

李斯當時假借秦始皇的名義,說秦始皇想吃鮑魚了,是以就讓宦官在旁邊放了一車鮑魚。說實話,這裡李斯搞到一車鮑魚還是有可能的,畢竟秦始皇死的沙丘平台在河北境内,與山東接壤,比較容易搞到一車鮑魚。而朱棣死後在蒙古内找到一車鮑魚,恐怕有些牽強。

通過這一車鮑魚的臭味,李斯成功地掩蓋住了秦始皇身死的真相,最終扶蘇自殺,胡亥即位。

《大明風華》中用鹹魚掩蓋住朱棣身死,瞎編!實際上的曆史更精彩

文:日航通鑒圖:來自網絡與站内,侵删

《大明風華》中用鹹魚掩蓋住朱棣身死,瞎編!實際上的曆史更精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