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三國時期,諸葛亮應該算是當時的關鍵人物,他輔佐了兩代蜀國皇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使得弱小的蜀國能與魏國和吳國抗衡很長的時間,并且自己受到皇帝的長期信任和大臣們的一緻認可,可謂十分不易。諸葛亮雖然出名,他的兒子們卻有些名不見經傳,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諸葛亮的幾個兒子和他們各自的後世,看一看諸葛家族在諸葛亮死後的發展演變。
諸葛家族算是一個大家族,他們把家族勢力安排到三國中的每一個國,這樣就能保證無論哪個國家統一天下,諸葛家族都有延續下來的機會。比如,諸葛亮在蜀國任職,諸葛瑾在吳國任職,而諸葛誕在魏國任職,這也是亂世中大家族的生存智慧。但是若說是最出名的,那肯定還是諸葛亮。

諸葛亮
諸葛亮确實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的事迹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都有很多的介紹,這裡就不再贅述。但是諸葛亮面臨着一個問題,就是沒有兒子。用古代的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諸葛亮在結婚後很長時間内都沒有兒子,這可把他急壞了,無奈之下,他想出了過繼的辦法,決定把自己哥哥的兒子要過來給自己當兒子,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哥哥諸葛瑾。
諸葛瑾考慮了一下,自己都有好幾個兒子了,諸葛亮卻沒有兒子,那就把自己的二兒子諸葛喬過繼給諸葛亮吧。
諸葛瑾在征得孫權的同意後,就把諸葛喬送給了諸葛亮。那麼諸葛喬的聲名也非常不錯,當時的人都認為他謙沖平和,很有君子之風。諸葛喬本身的表字是仲慎,他過繼之後,諸葛亮把他的表字改成了伯松。根據古代伯仲叔季的排行規則來看,仲代表他原本是家裡的老二。伯呢,就是家裡的老大。從表字的更改就可以看出,諸葛喬的身份完成了從諸葛瑾的二兒子向諸葛亮的大兒子的轉變。
那麼諸葛亮也把他的這個以前的侄子,現在的兒子看作自己的親生兒子,并且讓他統領兵馬,跟随自己到漢中去,參與征戰,增長帶兵作戰的經驗,希望把他培養成一員戰将。諸葛喬哪裡都好,就是壽命不長,他在建興元年,也就是劉備死後的第一年就英年早逝了,年僅24歲。諸葛喬去世以後,諸葛亮十分悲痛,因為他這個剛剛得到的兒子就又沒了。雖然諸葛喬英年早逝,但是他也有兒子活着,這個兒子叫諸葛攀,也就是諸葛亮的孫子。成為了蜀國的一員戰将,但是跟他爹一樣,也是壽命不長,很早就去世了。
諸葛亮也算幸運,雖然他很多年都沒有兒子,但是在他47歲那年,他老來得子,這個兒子就是我們熟悉的諸葛瞻。諸葛亮非常喜愛這個兒子,在與哥哥諸葛瑾的家書中,他稱諸葛瞻聰明可愛,但是過于早成。
建興十二年,亮出武功,與兄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諸葛亮因為連年北伐,事無巨細都要自己處理,是以積勞成疾,在他的第5次北伐過程中,病倒于五丈原,時年五十四歲。此時的諸葛瞻隻有8歲。可以說他雖然是諸葛亮的親兒子,但是因為諸葛亮事務繁忙并且過早去世,其實并沒有得到諸葛亮的太多教誨。他的本事遠遠趕不上諸葛亮,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諸葛瞻的仕途可謂是一帆風順。十七歲時,諸葛瞻成為了後主劉禅的驸馬并且擔任了騎都尉一職,第二年又擔任羽林中郎将,後來又連續轉職成為了侍中、尚書仆射、軍師将軍等職務。
諸葛瞻記性很好,并且能書會畫,可謂是遺傳了諸葛亮的優秀基因。并且因為蜀人都很思念諸葛亮,而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這種思念就無形中轉移到他的身上。每當朝廷有什麼好措施,即使不是諸葛瞻提出的建議,大家也都說這是諸葛瞻出謀劃策的。是以諸葛瞻雖然有一些才能,但一定程度上也言過其實,并沒有他父親諸葛亮那麼大的本事。
諸葛瞻劇照
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
有意思的是,諸葛瞻和姜維的關系不是太好。那麼姜維是諸葛亮的弟子,諸葛亮在死前把他的兵法都傳授給了姜維,。雖然如此,但是諸葛亮包括諸葛亮的繼任者蔣琬費祎,都是将姜維當作戰将來使用,他們派姜維領兵作戰,但是并不打算讓他參與政治。因為姜維的性格比較急躁和狹隘,并且因為他是魏國降人,如果掌握蜀國的大權可能會遇到很多人的反對,加上諸葛亮在指定繼承者的時候,隻說到了蔣琬費祎而絕口不提姜維。可以看出,他也并不想讓姜維擔任蜀國政治上的掌權者。
但是曆史就是這麼戲劇性,由于蔣琬因病早逝,費祎被魏國降人郭循刺殺,一時之間蜀國呈現出缺乏政治人才的情況,不知道該讓誰接班了,于是隻能讓資曆比較老的姜維頂上。
諸葛亮劇照
姜維執政之後,就一改蔣琬費祎時期積極防守的政策,反而以大兵出師攻魏。他一共有9次北伐,其中大勝兩次,大敗一次,其餘不是平局,就是無功而返。從成果上來看,姜維把北伐的陣地向前推進,并有效地控制了河西走廊的部分地區,可以說是有一定成就的。但是北伐也消耗了蜀國的國力,并且使得防禦重鎮漢中處在非常虛弱的狀态,這為後來蜀國的埋下了伏筆。
那麼姜維為何要頻繁出師?他又為何和諸葛瞻産生很大的沖突呢?主要原因是姜維不但希望通過出師北伐來匡複漢室,更希望以此來擴大自己的權力。對比諸葛亮、蔣琬、費祎,姜維的權力其實是不大的,在當時他的權力被陳衹,黃皓,諸葛瞻等人分去了一部分,并且還曾因為北伐的不順利而被貶,仕途還是比較坎坷的。姜維想通過北伐積累戰功,收複失地的同時還能夠提升後主對他的信任,給他加官進爵,讓他有更大的權力,這樣一方面能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收複失地、興複漢室的目标能夠更好的實作。是以擷取權力和收複失地,是姜維北伐的兩大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它們又是一緻的。
姜維劇照
除了姜維之外,蜀國後期政壇上還有這幾位比較出名的人物:黃皓,陳祗,諸葛瞻,董厥,樊建等。黃皓和陳祇可以說是奸臣佞臣,隻想引導着後主吃喝玩樂、胡作非為,啥用都沒有。那麼諸葛瞻,董厥等人,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董厥和樊建都是諸葛亮的老部下,他們此時在蜀國政壇上身居高位,可以說是諸葛亮集團在諸葛亮去世之後的剩餘勢力,因為他們并沒有太大的能力,雖然身居高位,但也沒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講,可以說是屍位素餐。那麼姜維雖然也是諸葛亮的弟子,但是諸葛亮隻是交給他兵法,也隻是想讓他用武藝來替蜀國守衛邊疆而已所,以同為諸葛亮的部下,在姜維和諸葛瞻,董厥、樊建等人之間還有隔閡的。
并且對于姜維來說,諸葛瞻、董厥、樊建等人身居高位,算是既得利益者。他們和後主關系密切,看到想要擴張權力的姜維,自然是滿心不樂意,因為姜維權力的擴大就意味着自身權力的損失,這肯定是他們不願意見到的。于是他們就有了針對排擠姜維的種種舉措,而姜維也隻能被動應戰,這就造成了兩方的關系不是很好,并不能為拯救蜀國而共同出力。
那麼諸葛瞻和姜維的結局都是很悲壯的。景耀六年,司馬師派遣鐘會、鄧艾和諸葛緒領十幾萬大軍去讨伐蜀國,此時蜀國已經非常弱小,在覆沒的邊緣了。那麼鐘會沿漢中一線攻破漢中,卻遇到了姜維在劍閣一帶布防,與鐘會的10萬大軍相持。此時鄧艾領少量部隊從陰平小道到行軍700餘裡,突然來到蜀國的後方,并且攻下了重要城池江油。此時後主慌了神,趕快派諸葛瞻前去抵擋,諸葛瞻也義無反顧地同意了。
諸葛瞻領着蜀國僅剩的部隊到涪縣駐紮,很快就被鄧艾打敗,回到了綿竹繼續防禦。諸葛瞻雖然不擅作戰,但是他兵多呀,如果在綿竹繼續防禦,也不會出什麼大事。但是此時鄧艾玩起了心理戰,他派使者前去對諸葛瞻說,“你要是投降,我一定會保舉你為琅琊王。”諸葛瞻有勇無謀,看了之後非常生氣,把使者砍了之後率領部隊去跟鄧艾決戰,但是他真不是一個能打仗的主,很快就被鄧艾沖散了陣型,諸葛瞻本人死于亂軍之中,他的士兵也幾乎全軍覆沒,時年37歲。諸葛亮的長子諸葛尚此時在軍中做先鋒,他看到自己父親身亡,長歎一聲,“我諸葛氏世受國恩,卻不能殺掉黃皓,讓他禍害蜀國。父親陣亡,我活着還有什麼意思呢?”于是就沖向鄧艾的部隊,慷慨赴死了。
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衆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
在打敗蜀國最後一支部隊後,鄧艾就收到來自蜀國的投降書。他進軍成都,蜀國就滅亡了。後來姜維想通過假投降之際,擁立鐘會為王而趁機造反,最終殺死鐘會而複國的計劃也破産了,他和鐘會都死于亂軍之中。是以說說諸葛瞻和姜維雖然政見不同,但都用自己的行動向蜀國效忠了。
雖然諸葛瞻諸葛尚父子都死于亂軍之中,但諸葛氏并沒有是以而絕後。因為諸葛瞻的剩下幾個兒子都活了下來,他的二兒子諸葛京在蜀國滅亡之後出仕晉朝,做了,将當地治理井井有條,後來官至廣州刺史。其實從晉朝方面考慮,他們并不僅僅看重諸葛京的才能,任用他也是向蜀國的遺民示好的意思。畢竟諸葛京是諸葛亮的親孫子,他的社會影響也是不可小視的。
諸葛喬
那麼我們再來看一看諸葛喬,諸葛攀這一支的結局。我們知道諸葛瑾為人雖然比較憨厚老實,但他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兒子,叫做諸葛恪。諸葛瑾看這個孩子太聰明了,就說“此子非保家之主也”,意思是這個孩子雖然很有能力,但是不是使咱們家能夠得到保全的人。
那麼諸葛恪的聰明可以通過這件事來展現。在孫權宴請衆臣的時候,他看到諸葛瑾的臉很長,就想取笑他一番,就找了一頭驢在上面寫上了“諸葛子瑜”四個字。子瑜是諸葛瑾的字,罵他驢指的就是諸葛瑾臉長了。此時年幼的諸葛恪看到了,不慌不忙的拿筆來,在諸葛子瑜下面加兩個字——之驢,那麼就成了“諸葛子瑜之驢”了。群臣看了哈哈大笑,驚歎這個孩子的才思靈活,孫權也說你家孩子真聰明,這頭驢就送你了吧。
諸葛亮(左)
諸葛瑾可能是看到了諸葛恪太聰明,而且性格張揚,是以可能給家裡帶來災禍,是以就留下了這一預言,後來不幸一語成谶,諸葛恪當上了吳國的丞相,卻因為飛揚跋扈與很多人結仇,最後落得了被仇家殺掉全家的下場。這樣諸葛瑾就相當于絕後。入晉之後,由于諸葛亮有子嗣,而諸葛瑾沒有子嗣。是以在諸葛氏的商議後,諸葛喬就又從諸葛亮的兒子變回了諸葛瑾的兒子,他的後人也就又成為諸葛瑾的後人,這樣就能夠延續諸葛瑾的香火,也是兩家都樂得接受的事情。從這方面來看,諸葛喬的命運可算是坎坷離奇,本來是諸葛瑾的兒子,後來是諸葛亮的兒子,再後來又成了諸葛瑾的兒子,真是一波三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