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視覺中國
來源:21tech
作者:楊清清
編輯:李清宇
如果說2020年AI獨角獸正在加速步入資本市場,那麼在2021年,AI企業的上市征途可謂多舛。
12月13日午間,商湯科技釋出公告稱,全球發售及上市将延遲,預期将刊發補充招股章程。同時商湯科技在公告中稱,公司仍緻力盡快完成全球發售與上市,此次所有申請股款将不計利息悉數退還予所有申請人。
而此前,商湯科技原本預計在12月16日公布最終發售價、配售結果等資訊,并于12月17日正式在港股挂牌交易,進而正式摘得首次IPO企業中的“AI第一股”桂冠。
商湯科技暫緩上市,導火索主要是“外部因素”。10日,美國财政部突然宣布,将商湯科技列入投資黑名單。當天正是商湯科技為其香港證交所挂牌上市定價的時間。
不過縱觀商湯科技的其他“小夥伴”們,今年的上市路也頗多周折。今年8月和9月,雲從科技、曠視科技在科創闆分别送出注冊,不過截至目前,兩家企業遲遲沒有上市結果。依圖科技自今年6月底終止科創闆上市稽核之後,一直沒有新的動作。
除了“AI四小龍”之外,今年上市折戟的AI企業名單還很長:雲知聲、雲天勵飛、格靈深瞳、海天瑞聲、禾賽科技、優必選……對于AI獨角獸們而言,2021沒有上市夢。
上市“閉門羹”
對于人工智能行業而言,2020年顯見的現象是,相關獨角獸正在試圖加速步入資本市場。
無論是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或是雲從科技,國内“AI四小龍”上市消息不斷。同時,包括海天瑞聲、雲知聲、雲天勵飛等人工智能企業,均已送出科創闆IPO申請;思必馳、第四範式等企業也披露了上市意願或計劃。
彼時,AI獨角獸“2021年上市”似乎已是闆上釘釘,懸念隻留停于誰将沖刺成為“AI第一股”。不過風雲變幻,2021年行至尾聲,暫沒有任何一家AI企業成功上市。
一方面是上市遇阻,另一方面,縱觀幾家沖刺IPO的AI企業,依然難逃巨額虧損的命運。綜合各家招股書資料,2018年至2020年,曠視科技累計虧損127.7億元,雲從科技累計虧損26億元,依圖科技在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累計虧損額達到61.18億元。雲知聲自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累計虧損達8.33億元。
位于行業頭部的商湯科技,自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更是累計虧損達到242億元。商湯科技在招股書中提到,由于AI産業還處于初期,需要持續大規模投入,未來可能無法實作或維持盈利。
在高額虧損背後,是AI企業高昂的研發投入。據商湯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其研發開支分别為8.48億元、19.16億元、24.53億元及17.7億元,三年半累計研發支出近70億。
人工智能本身所需的時間成本與資金成本就比較高,而考慮到行業節奏變化快,硬體成本較高,導緻不少AI企業研發費用占營收的比例高企。
招股書資料顯示,2021年上半年,商湯的研發費用營收比更是高達107.3%。其它AI企業同樣保持了高比例的研發投入占比,2020全年曠視科技研發費用占比為71.87%,雲從科技為75.59%,2020上半年,依圖科技這一數字為100.1%。
“大多數中國人工智能企業都面臨研發成果難以落地、研發費用高昂、難以實作盈利的問題,”頭豹研究院研究團隊分析稱,“雖然人工智能企業毛利率保持在40%到60%這樣的較高區間範圍内,但如何實作利潤零的突破,仍是中國人工智能企業的主要沖突。”
對于AI企業虧損現狀,雲知聲CEO黃偉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希望外界對行業多一些耐心。
“我們不能一方面強調中美科技競争,一方面無視美國在這個領域内的長期投入,”黃偉指出,“目前美國純AI公司沒有一家盈利的,在這樣的前提下,憑什麼要求中國企業現在就要盈利?我認為這是個悖論。”
在黃偉看來,對于目前的AI公司而言,虧損二字是合理的。但這也不意味着企業可以無止境地“燒錢”,黃偉認為,“确實可以關注一下企業虧損是否收窄,或者說相應的科研投入有沒有産生相應的商業回報。”
探索技術落地
盡管AI企業上市頗多周折,不過從另一方面而言,人工智能産業仍在發展中,對産業落地的探索也從未停止。
根據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共有2205家人工智能企業。相較之下,2019年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僅797家。從産業規模而言,根據中國信通院數研中心測算,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産業規模為3031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15.1%,增速超過全球。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産業發展報告(2021)》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人工智能企業布局側重在應用層和技術層。其中,應用層人工智能企業數占比最高,達到84.05%;其次是技術層企業數,占比為13.65%;基礎層企業數占比最低,為2.30%。
這也就意味着,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産業發展主要以應用需求為牽引。而在助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過程中,平台型企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近日,鵬城實驗室與百度聯合召開釋出會,正式釋出雙方共同研發的鵬城-百度·文心(模型版本号:ERNIE 3.0 Titan)。據介紹,該模型參數規模達到2600億,是目前全球最大中文單體模型,也是全球首個知識增強千億大模型。
在接受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在内的媒體采訪時,百度集團副總裁吳甜分析稱,目前行業内的AI技術應用存在兩大困難。首先在于資料标注非常昂貴,甚至在特定場景内無法完成大批量批注,另一方面在行業應用中,行業自身的知識積累至關重要。預訓練大模型的推出,則能夠在不具備大量資料标注的同時保證了技術基礎底座,疊加行業“基本功”便能夠實作AI技術的快速落地。
科大訊飛同樣在今年10月宣布将AI開放平台更新為2.0版本,首批在18個行業實作三方協同共享共創,具體包括教育、農業、電力、金融、旅遊、交通、醫療、招聘等。未來,科大訊飛每年還将投入5億研發資金聯合100萬開發者,進行技術賦能與合作共創,全面挖掘人工智能行業價值應用。
“過去我們更多是将單項的AI技術提供給開發者并對他們進行教育訓練,讓他們将技術應用到更多應用中去,”在接受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在内媒體采訪時,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解釋稱,“随着産業數字化的推進,許多傳統産業也需要人工智能技術,然而具體到各個行業需要解決的問題比較複雜,且行業專家經驗、知識需要長時間的沉澱,是以我們将AI開放平台更新為2.0。”
如果說今年的行業主題是不期而至的暴風雨給許多企業過于晴朗的“預期”塗抹了更多不同色彩的話,展望即将到來的2022年,相信人工智能行業在經曆風雨洗禮後更加行穩緻遠,中國AI企業領先全球的趨勢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