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雄文
一、黃永勝:從"叙錢"到"永勝"
最早有幸得到主席改名的是上将黃永勝。
1910年,黃永勝生于湖北鹹甯一戶貧苦的農家,大概長輩特别渴望有錢,給他取名黃叙錢。1927年7月,黃叙錢為了吃口飽飯,參加了崇陽縣民團(後改稱農民自衛軍)。不久,民團與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混編,成為秋收起義的主力之一。起義失敗後,餘部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開上了井岡山。一路跟随的黃永勝也成為秋收起義和井岡山的"老人"。
井岡山上的一次戰鬥中,一股敵軍突然打到紅四軍軍部附近。黃叙錢時任班長,立即率全班戰士向敵軍反擊,一陣激戰後打退了敵軍,軍部得以轉危為安。戰後,主席特意接見黃叙錢,予以表揚。而後,他詢問才十八歲的黃叙錢是哪裡人,叫什麼名字。
黃叙錢說:"報告毛委員,我是湖北鹹甯人,我叫黃叙錢。"主席又問:"是哪個叙字呀?" 黃叙錢比劃說:"是餘字加又字的叙。"
主席笑了,說:"叙錢,叙錢,還是講錢呀!那不好,革命戰士不能隻講錢。"他略一思索,說:"這樣吧,我給你改個名字,希望你在革命的道路上永遠勝利前進,你就叫黃永勝吧!" 黃叙錢覺得這名字響亮,開心地點着頭。後來,黃永勝果然一路勝利,1955年被授銜上将。

二、許世友:從"士友"到"世友"
1905年2月,許世友生于湖北麻城一戶農家。早年因與地主兒子争執,失手将對方打死,被迫逃亡他鄉,其後又打死了人,隻得去投軍,參加了吳佩孚的軍閥部隊。在部隊第三次犯命案,又輾轉逃亡,最後參加了紅軍,成為了一名常做敢死隊長的李逵式人物,深受張國焘器重,累官至紅四方面軍的一名軍長。
1935年,許世友第一次見到了主席。主席對他說:"我經常聽到你的名字。你的名字是哪幾個字呀?"許世友回答說:"我的姓是言午許,家譜上是'仕'字輩,父母給取名許仕友。參加紅軍後,我有空就學認字,才發覺'仕'是做官的意思,不如把'仕'改為'士'。"他還笑着問:我這名字改得好吧?
主席也笑了,說:"把'士'字改為世界的'世'好不好?叫許世友,世界之友啊。我們這次是北上抗日,眼光要往遠看,放眼世界嘛!是以,要做世界之友。"
許世友覺得很有道理,高興地笑了,從此開始使用"許世友"這個名字。因為有了這段改名經曆,加上許世友個性粗魯,動辄砍殺,主席認為他厚重少文,不會有心機,對這位非紅一方面軍出身的将領格外親近,一直予以重用,1955年授銜上将。
有趣的是,許世友後來的妻子田普名字也是主席所取。田普原名田明蘭,與許世友結婚多年後的1950年代第一次見到了主席。主席得知是許世友妻子,便問:"是不是種田的田?"田普回答:"是。"主席笑着說:"姓田嘛,應該是田地普遍。"于是,田普便将名字由田明蘭改為田普,與許世友一樣獲得"禦賜"大名。
三、王平:由"王明"到"王平"
1907年10月,王平生于湖北陽新一戶貧寒農家,原名王惟允。1930年參加紅軍後,因連長餘均是廣東人,每次點名都将他的名字喊成"王翁翁",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于是,他将自己名字改為了簡單易記的王明。不想,與另一個王明重名,常被别人開玩笑,很不自在。
1936年12月下旬,王平從紅軍大學畢業,準備到部隊擔任新職。主席接見了他與賀晉年,當面交代任務。臨别前,王平欲言又止,主席便問:"有什麼困難嗎?"王平說:"我想改名字。"
主席馬上明白了他的心思,風趣地說:"叫王明,這個名字很好嘛,國際代表啊!"
王平腼腆地笑了,說:"正因為别人老是這樣拿我開玩笑,是以我要改名字。"主席同意了,提筆在任命書上寫上了王平二字:"指令,賀晉年任二十七軍軍長,王平任二十七軍政委。"
從此,王平便以新名行世,屢任重要軍職,1955年被授予上将軍銜。
四、解方:從"解如川"到"解方"
1908年,解方生于吉林東平(今東豐縣),原名解如川,曾用名解沛然。他早年在張學良麾下工作,1936年4月秘密加入中共,協助過張學良發起"西安事變"。
解方長期在東北軍從事地下工作,擔任過東北軍五十一軍上層工作委員、東北軍工委書記,發展了30名地下黨員。1940年6月,因東北軍地下黨負責人項乃光被捕叛變,解方被迫離開東北軍,于1941年春到達延安。
主席接見解方時說:"你已經回'家',應該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不要再叫解如川或者解沛然了,我給你改個名字,叫'解方'好嗎?"解方很高興,說:"我非常喜歡!"他明白,"解方"即"解放",他終于被解放了。
解方回歸後,先後擔任八路軍第120師358旅參謀長、東北人民自治軍副參謀長、遼甯軍區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12兵團參謀長、第40軍副軍長、志願軍參謀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
五、範明:從"郝克勇"到"範明"
1914年12月,範明生于陝西省臨潼縣一個耕讀世家。其父親郝鵬程是西北軍的創始人之一,曾任楊虎城部特種兵營長。其大哥郝克俊在楊虎城部任連指導員。
1938年,範明生被派入西北軍趙壽山的38軍教導大隊任政治教官,随即任三十八軍地下工作委員會委員,在教導隊建立了黨組織,秘密開展黨的兵運工作。
1942年7月,主席将郝克勇召回延安,了解38軍情況。兩人見面時,主席突然問起郝克勇舅家的情況:"你舅舅家姓啥子?"郝克勇回答姓範。主席又問:"是範仲淹的'範',還是樊梨花的'樊'?"得知是前者,主席說:"好,那就把你的名字改成範明吧!做秘密工作的同志回到延安,都應該改名換姓。"
從此,郝克勇以"範明"行世。解放後,大概是連姓也改了,範明曾申請改用原名,這也是唯一一個要求改回原名的将領。主席說:範明這個名字現在名揚中外,還是不改為好。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