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天津,簡稱“津”,别稱津沽、津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亞太區域海洋儀器檢測評價中心 ,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烏魯木齊,通稱烏市,舊稱迪化,是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國務院批複确定的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面向中亞西亞的國際商貿中心。

在祖國廣袤的土地上,天津與烏魯木齊相距2000多公裡,但是,在曆史的長河裡,它們卻有着血脈相連的交融。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楊柳青鎮

楊柳青鎮,隸屬于天津市西青區,系西青區政府駐地,西青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處京畿要沖,位于津城西廂,東臨中北鎮、西營門街道,西有張家窩鎮,西南接辛口鎮,西北連武清區,北臨北辰區。是天津市與環渤海經濟區最大的鄉鎮。

楊柳青鎮曆史沉積久遠,文化底蘊深厚。明清時期,是運河漕運重要樞紐,成為中國北方商貿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商業繁榮,被譽為北國小江南、沽上小揚州。楊柳青鎮舊有戲樓、牌坊、文昌閣,稱為楊柳青三宗寶。清代有津門著名的崇文書院及古寺院40餘座,現尚存普亮寶塔、報恩寺、白檀寺遺址等。楊柳青鎮曆史文化遺存衆多,現存有明萬曆四年(1576年)所建的文昌閣,該建築是國内儲存最完好的明代樓閣式建築。楊柳青人趕大營第一人安文忠建于130年前的安家大院等名聞遐迩。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烏魯木齊“大十字”

在烏魯木齊市區,最繁華的地方曾稱作“大十字”。位于中山路與解放北路交會路口。曾經,這裡有一座建于1997年的圓行天橋,是烏魯木齊人的美好記憶。圓行天橋雖在2020年被拆除,但在烏魯木齊人記憶裡卻一直被浸泡在城市興旺繁榮的驕傲裡——當年,有内地的客人來了,想逛逛烏魯木齊,他們就會興沖沖地将客人帶到大十字,因為,在他們的感覺裡,大十字仿佛一直都是烏魯木齊最繁華的地方,也最能代表作為城市的烏魯木齊。

圓行天橋在烏魯木齊城市的曆史裡隻存在了23年,但大十字卻在烏魯木齊被稱為烏魯木齊之前就是個存在,真實的存在。在一些上了年紀的烏魯木齊人的記憶裡,大十字還有着“前街”與“後街”,不管是“前街”還是“後街”上,都有一些天津人的高門大院,傳出的是和所有城市一樣,作為移民城市的烏魯木齊的最早鄉音之一。

曆史在這鄉音裡給了大十字隻言片語的文字記憶——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原迪化城建成後,大十字周邊的商店日漸增多,交通友善,居民密集,商店集中,随即成為烏魯木齊市最繁華的鬧市區之一。這背後還有一段烏魯木齊與迪化之名交替的曆史: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乾隆時期,在一些高官的往來文書中,今烏魯木齊就被稱為烏魯木齊。1755年(乾隆二十年),即平定準噶爾汗國的末期,烏魯木齊開始大規模開發。烏魯木齊築土駐軍,清政府鼓勵屯墾,減輕糧賦,烏魯木齊農業、商業、手工業一度有較快的發展,成為“繁華富庶,甲于關外”的地方。當時,清政府為徹底平定準噶爾叛亂(1757年最終平定),在現烏魯木齊九家灣一帶築壘屯兵,并将此地定名為“烏魯木齊”。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為适應人口增長、屯墾及商業貿易的需要,清軍先于在今南門外修築一座土城,城“周一裡五分,高一丈二尺”,此為烏魯木齊城池的雛形。1763年,又将舊土城向北擴充,達到周長五裡四分。但竣工時,乾隆皇帝卻将擴充後的城池命名為“迪化”。

迪化的意思是“開導教化”。乾隆希望用這個名字來維護清廷的統治,寓意要給當地的人們“開導文明的風尚”,希望他們從此有尊王服從之心,遵從王化、德化、教化之心。迪化之名直到1954年2月1日,才被改回烏魯木齊。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大十字的高門大院裡傳出的天津鄉音,與左宗棠有關、與楊柳青人有關。

1865年(同治四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後建立“哲德沙爾汗國”,盤踞新疆大部。1871年(同治十年),沙俄複侵占新疆伊犁。經過海防塞防之争後,1875年(光緒元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他提出了“緩進急戰”、“先北後南”等方針,進行了充分準備。

1876年(光緒二年)4月,清軍在肅州(今酒泉)誓師,湘軍将領劉錦棠總理行營營務,率軍進疆,不久收複古牧地、烏魯木齊、瑪納斯等地。1877年(光緒三年)4月,清軍兵分三路進軍南疆,半月之内連下達坂、托克遜、吐魯番三城,南疆門戶洞開。5月,阿古柏暴卒。10月起,清軍先收複南疆東四城,又趁敵内部變亂,揮兵急進西四城,阿古柏之子伯克·胡裡率殘部逃入俄境。1878年1月2日(光緒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清軍收複和田,取得收複新疆之戰的最終勝利。

在收複新疆之前,左宗棠西靖陝甘,前文中提到的安文忠就在他的軍營裡。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安家大院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安文忠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安文忠,字荩臣,生于清鹹豐二年(1852年),出生在一個船工家中,兄弟四人,他是長子。因為生活所迫,他隻讀過1年書,年僅14歲就随父親當了船工,後來,隻身到陝西拉纖。同治七年(1868年)左宗棠在保定向各地征用大船,召雇船工,在陝西拉短纖的他忠聽說工錢高,欣然應募。

其後,安文忠成為一個随軍之人,或者說是軍隊中的民工,軍隊走到哪裡他就跟到哪裡。這個過程讓他很快發現了商機——軍隊無論走到哪裡,各種日用商品都很匮乏,當兵的有錢花不出去。于是,他想,如果跟随部隊做生意,肯定能賺大錢。說幹就幹,他買了一副筐簍,購置了小件日用品,跟着軍隊做起了生意。3年時間過去,竟賺到了300兩銀子!

帶着這些銀子安文忠風風光光地回到了楊柳青,一時間他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被一些人稱為“安大錢”。當時,楊柳青不斷遭受兵火侵襲,加之旱澇和蝗災,民不聊生,安文忠随軍掙了大錢的消息很快挑動了人們的神經,這讓他成為了楊柳青後來随軍做生意的榜樣,曆史上的“趕大營”也在此時叫響了。

“大營”是軍隊駐紮的地方。“趕”是趕到、前往之意。“趕大營”就是前往軍隊駐地。當年“趕大營”的群體靠近軍隊,不但不會被清剿,還會受到歡迎。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趕大營”的群體直接或間接地承擔着軍隊的後勤供給。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今天的學者們給了“趕大營”這一曆史事件這樣的描述:商業對穩定經濟秩序,商品流通,鞏固統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國“男耕女織”式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又使商品經濟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精明的商人就将眼光看向軍隊。“趕大營”發生在曆朝曆代,并不是專指某一軍事鬥争。在我國曆史的戰争中,都跟随着一批商人,前期少,以間接為主。到了明朝以後,商人直接參與到軍隊的供給中。

“趕大營”的群體也随着軍事鬥争對象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比如,明朝九邊重鎮設立後,給軍隊提供補給的主要是陝西商人和山西商人;為後金(滿清)軍隊提供補給的是山西商人;而拓北庭的各個時期提供補給的商人主要來自陝西、甘肅、山西、湖南、湖北、河南、四川、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在左宗棠收複新疆的戰鬥中,除陝西商人、山西商人外,天津、北京、山東等地商人加入其中。

有了安文忠這一“榜樣”的号召,楊柳青人開始不斷加入“趕大營”的群體,甚至成為左宗棠收複新疆的戰鬥中主要群體。曆史給安文忠的記載是這樣的:1876年,劉錦棠率軍入疆,為了解決西征大軍在新疆征戰中的軍需供給難題,左宗棠決定招募商販随軍販售,發給商人龍紋執照,并将其編入軍隊後勤,統一管理。安文忠加入其中,至1877年,左宗棠擊敗阿古柏,1881年伊犁收複,将新疆再次納入祖國的懷抱,他的生意已經做得很大了——當時,伊犁共有九城,他從迪化随金順将軍進入伊犁的綏定,在城内設立了門市部,挂出“文豐泰京貨店”的牌子,不久又進入惠遠(今屬霍城縣)、甯遠(今伊甯),并在甯遠設立總店。

1884年,新疆建省,省會定在迪化。安文忠幫助新疆第一任巡撫劉錦棠辦理協饷,用朝廷從各地撥付銀兩就地采買貨物,運往新疆銷售,不但解決了軍隊的供給問題,也為新疆的建設和發展立了一番功業,被授予“官錢局總辦”官銜。而此時,他創辦“文豐泰京貨店”已經是富甲新疆,号稱“津幫第一家”。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安文忠成功的背後是大量的“趕大營”的天津楊柳青人,1881年3月2日上海《申報》以《服賈遠方》為題,對天津人“趕大營”進行報道,其中說:“天津楊柳青人多有運物往哈密一帶貿易者,俗謂之‘趕大營’,即左侯(指左宗棠)駐軍處所也。”而在其後,新疆各大城鎮逐漸形成了“三千貨郎滿天山”的局面,以天津楊柳青人為主的商幫,在烏魯木齊、伊犁、奇台、瑪納斯、塔城、喀什、和田等地都發展起了自己的商貿體系,為當時新疆的繁榮與穩定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烏魯木齊大十字“前街”和“後街”上天津人的高門大院就是這個時候的産物,烏魯木齊因為他們的鄉音,曾被稱為“小天津”和“小楊柳青”。

據說,大十字原來叫“買賣街”,之是以被稱大十字也是因為安文忠的首倡,因為迪化是通往南北疆的交通要道,進城的楊柳青人最早在這裡隻是擺攤設點。安文忠到來後,率先在這裡建起了一座可以存放商品的庫房,并号召大家在這裡建了一些簡易住房,以求一起做生意,互相有個照應。如此,“買賣街”便很快發展了起來,不但吸引了第一代“趕大營”的群體,也讓他們的後代在這裡安家落戶了。

後來的曆史發展除了大十字的商業繁榮,還有了一個有趣的“方言島現象”,即是大十字最早的居民全是天津人的口音,而“趕大營”的傳人有六七代之多,他們長期生活在大量西北漢語及少數民族語言的環境中,因其文化經濟的優越地位,始終保持楊柳青方言而不被同化,成為了烏魯木齊方言中的一個獨特風景,也成為了“趕大營”在新疆的曆史記憶。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據天津方言專家李世瑜老人的研究,楊柳青的話屬于靜海方言。在曆史上是先有楊柳青,後有天津衛,是以楊柳青方言才是真正的最古老的天津原有方言。後來天津成為港口之後,外地人大量遷入,從軍經商的吳人成了天津衛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加上朱元璋率鳳陽部隊兵屯靜海,以及燕王掃北等軍事活動。于是,具有低平調的江淮方言成了天津衛的通用語,而天津衛周圍地方仍保留着原來的方言,主要為楊柳青方言,即靜海方言,這樣就形成了天津方言。

我不知道這種研究或者說法是否正确,但卻知道它更進一步地接近了天津與烏魯木齊,甚至可以這麼了解——最早的天津人是楊柳青人,而楊柳青人又開辟了烏魯木齊最早的商業區。曆史就這樣讓兩座城市有了更進一步的“血緣關系”,進而成為了天津與新疆共同的記憶,更讓天津與新疆一脈深情。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烏魯木齊曾被稱為“小天津”,背後的曆史事件是:楊柳青人趕大營

烏魯木齊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參考了《最早的援疆者:“趕大營”的西青楊柳青人,這段曆史都應該知道!》王力德《新疆的“楊柳青方言島”現象》等資料,感謝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