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是一位大器晚成的聖人,他不光文能行,武方面也沒落下,可以說是一個文武全才。他一手訓練出晚清勁旅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被世人稱之為曾剃頭。
曾國藩剛踏上仕途之路時,就成為了當時的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弟子。有了這層關系,曾國藩自然得到了道光皇帝更多的關注。

曾國藩在十年間足足被提拔了七次之多,身份水漲船高。
1851年,金田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此時鹹豐剛剛繼位,根基不穩,偏偏爆發農民起義。朝廷國庫早已空虛,軍械松弛。
當年那幫與關甯鐵騎争英雄的八旗子弟和綠營兵早已不堪一擊。
迫于無奈,鹹豐隻得放權給地方官員,讓他們組織團練,鎮壓起義。
恰逢曾國藩丁母憂回到老家湖南,鹹豐帝幹脆就下旨,令曾國藩和湖南巡撫張亮基合作組織團練,這便是曆史上鼎鼎大名的湘軍的由來。
湘軍原先隻有陸師。後來,為了打擊太平軍的水軍,又籌建了一支水師。湘軍的水、陸兩支隊伍于鹹豐四年正月下旬分别建成。水陸各5000 人,營制每營500 人,各分為10 營,自衡州(今衡陽)出發,會師于湘潭,聲勢浩大,欲“東征”與太平軍決一死戰。
當曾國藩率領湘軍大舉進攻東征的太平軍時,太平軍水師已據有長江天險,陸上則占有皖、贛、鄂三省的大部分。而這時安慶、九江早已在太平軍手裡,武昌也正處在太平軍包圍中,太平軍顯然占有絕對優勢。
曾國藩的戰略目的是在争奪武漢、九江、安慶這長江中遊的三大據點,然後進軍東南,包圍天京。是以,此後七八年間,湘軍便同太平軍對這三大據點進行了激烈的反複的争奪。
曾國藩面對太平軍強大的兵力及其所占有的優勢,認為必須逐漸推進,步步為營,而不能急于冒進。
他首先着眼于兩湖地區,與太平軍展開了拼死的戰鬥。
這一場戰争讓湘軍一舉奪回嶽州府城。
繼而湘軍水師也有卓越表現,在彭玉麟、楊載福帶領下又攻斷湖北田家鎮至半壁山的攔江鐵鍊,焚毀太平軍船隻4500 餘艘。
湘軍大為得勢。
不過緊接着湘軍就吃了敗仗,短短3 個月裡,丢失了贛中、贛北。
到鹹豐六年上半年,曾國藩率湘軍東征與太平軍進行了将近3年的争奪戰,彼此各有勝負,但總的形勢對湘軍是不利的。
然而,正是“天京事變”的爆發,給了曾國藩轉機,他帶領湘軍趁機反攻。
但是在鹹豐八年至十年的兩三年間則仍有起伏。曾國藩失敗過,但沒有放棄。1864年終于攻克天京,徹底清剿太平軍。
此事原本可以落下完美的句号,奈何曾國藩縱容湘軍攻入天京後燒殺搶掠,甚至默許湘軍屠城,無數無辜百姓慘遭殺害,曾國藩也在曆史上留下了“曾剃頭”的千古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