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目前審批制和評審制度下,中國出不了馬斯克!

來源:中制智庫

“颠覆性技術,這種創新在目前的行政審批和評審制度下,是難以實作的。”

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出席在上海大學舉行的“機械與運載工程科技2035發展戰略”國際高端論壇、做主旨報告時,表達的一則個人看法。

這個論壇的主辦方是中國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與會代表近200人,來自海内外的院士就有40多人。

是以,聽徐匡迪做報告的台下聽衆,有相當數量都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還有國家科學基金委的負責人——在各類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評審中,他們的作用舉足輕重。

目前審批制和評審制度下,中國出不了馬斯克!

哪個科研項目可獲支援,扶持力度多大,院士們都是具有“話語權”的評審專家。

或許是徐匡迪感到“個人意見”說出來後得罪人,發言末了,他頻頻向台下的學術同道們作揖,而他得到的則是全場長時、熱烈的掌聲。

目前審批制和評審制度下,中國出不了馬斯克!

創新的“頂峰”是什麼?正是颠覆性的技術。徐匡迪的報告扣住這一主題開展。他認為,作為一種“改變遊戲規則”的前沿技術,真正的颠覆性技術具有兩個共性:

一是基于堅實的科學原理,它不是神話或幻想,而是對科學原理的創新性應用;

二是跨學科、跨領域的內建創新,并非設計、材料、工藝領域的“線性創新”。

而在近期,以颠覆性技術取得創新成功的最經典案例,非埃隆·馬斯克(Elon Mask)莫屬。繼比爾·蓋茨、斯蒂夫·喬布斯之後,馬斯克成為又一個時代偶像。

目前審批制和評審制度下,中國出不了馬斯克!

他先後涉足網際網路支付Palpay項目、用于未來太空商業旅行及星際太空移民的Space X火箭、颠覆傳統燃油發動機汽車的特斯拉(Tesla)電動車以及可能成為人類第五種出行方式的“超回路列車”……縱觀這些項目,其核心都是颠覆性的創新技術。

讓徐匡迪頗為感慨的是,馬斯克提出的很多創新點子和想法,乍聽起來,在行業内都是有悖主流或常理的想法。

就以Space X項目為例,火箭是一個典型的高精尖行業,專家荟萃。火箭在升空過程中,依次完成一級火箭、二級火箭的分離脫落,這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火箭推進過程。是以,從來沒有工程師想過要去回收脫落的火箭,直到馬斯克提出回收一級火箭、“制造出比别人更便宜的火箭,還可回收使用多次”的想法。

并非火箭專家的馬斯克,僅用數月時間就啃下了火箭推進的原理,在遭遇4次失敗後,今年4月9日,他組建的Space X終于在海上成功回收了“獵鷹9号”一級火箭。

目前審批制和評審制度下,中國出不了馬斯克!

馬斯克的另一個項目“超回路列車”也是如此。

替代今天的高鐵和飛機,這種新型高速運輸工具的基本思路是:建成一種人工制造的真空管道,讓密閉艙利用磁懸浮技術,能在管道中實作超高速的飛馳。而在交通工程領域,大多數專家們考慮交通工具的提速問題,一般的思維方式都是通過對交通工具外形的改變,減少空氣阻力。

和業界主流的想法相悖,提出一個行業裡的人從來沒有考慮過的新問題,這并不妨礙馬斯克獲得成功。結合這一案例,徐匡迪話鋒一轉,談及眼下國内在颠覆性技術創新領域的問題。

“在古代,那時沒有科技部和教育部,也沒有各種支援科研的基金,但是我們卻有這麼多的偉大發明;可現在,無論是科技部、教育部還是國家自然基金委,在科研投入上不差錢,這麼多錢為啥就砸不出創新來?!”

目前審批制和評審制度下,中國出不了馬斯克!

之是以抛出“行政審批和評審制度下,颠覆性技術難以實作”的觀點,徐匡迪說,這正是由颠覆性技術的本質決定的:在新想法、新技術冒尖的時候,大多數人一般都不看好、不贊同,甚至無法了解。

而我們國家現有的重大科研項目都是搞專家評審制,專家們坐在一起評審、投票,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把真正具有創新想法的項目給投沒了。

“對颠覆性創新的意願應給予寬容、了解與支援。”徐匡迪說,可能對未來産生影響颠覆性創新技術,需要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機制,需要戰略眼光以及風險投資機構的支援。而關于這一點,在馬斯克的幾次創業經曆中都有所印證。

無論特斯拉汽車還是超回路列車,它們都得到業界支援,還有風投機構适時介入,這都是馬斯克能夠獲得成功的原因。

【轉載僅供思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問題,請背景留言,立即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