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解放戰争時期的兵團司令員,軍銜最高的是被授予了大将軍銜(陳赓,許光達,蕭勁光),除了13兵團司令員(程子華)因轉業到地方工作,錯失軍銜外,剩餘的兵團司令員都是上将軍銜,包括國軍将領起義的第21兵團司令陳明仁,第22兵團司令陶峙嶽,第23兵團司令董其武都是被授予了上将軍銜。由此可見,解放戰争時期,兵團司令員們軍銜等級最高的是大将,軍銜等級最低的是上将。那麼,作為兵團司令員的搭檔,兵團政委在1955年,又分别都授予了什麼軍銜呢?
第一兵團的政委是由兵團司令員王震将軍兼任(後來是徐立清), 還有第四兵團司令員與政委都是由陳赓将軍一人擔任。第12兵團司令員與政委也都是一人擔任(蕭勁光),第13兵團司令員是程子華,政委本來是蕭華将軍擔任,由于蕭華擔任第四野戰軍特種兵縱隊司令員,是以未到職。這樣一來,13兵團的政委職務也是由程子華将軍兼任。還有第18兵團政委與司令員的職務都是周士第一人擔任。

以上這5個兵團的政委都是司令員兼任。這樣一來,剩下的14個兵團,都是由另外一位将領擔任兵團政委職務。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這14位兵團政委,在建國後,都被授予了什麼軍銜,軍銜最高的又是誰?
第二兵團政委王世泰,同時還是第四軍首任軍長,作為戰争年代的軍事将領王世泰,因在新中國成立後,轉到其它工作崗位,是以沒有被授予軍銜。
第三兵團政委是謝富治,他是一位優秀的政工将領,在此之前與陳赓将軍是搭檔,部隊改編後與陳錫聯将軍成為搭檔。他在1955年,不僅被授予了上将軍銜,還成為十二大軍區司令員之一(時任昆明軍區首任司令員)。
第五兵團政委是蘇振華,也是一位優秀的政工将領。在解放戰争時期,曾率部與三倍之敵,血戰六天五夜,殲滅大量敵軍受到總部表揚。是以,他也被授予了上将軍銜。
第七兵團政委是譚啟龍,他在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投入浙江,青海,四川等地的經濟建設事業中,是以與軍銜擦肩而過。
第八兵團政委是袁仲賢,在戰争年代,他能指揮千軍萬馬,上陣殺敵。建國後,他脫掉軍裝,轉到外交戰線,成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将軍。可能正是因為他離開了部隊,轉到外交,是以錯失軍銜。
第九兵團政委是郭化若,他不僅是一位政工将領,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絕對是一位德才兼備,文武雙全之将,是以在建國後,他被授予了中将軍銜。
第十兵團政委是韋國清,在部隊沒有改編之前,韋國清也是一位軍事将領。曾擔任山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也是蘇北兵團司令員。從他擔任的職位可以看出,韋國清是一位軍事将領,是以建國後,他被授予了上将軍銜。
第14兵團政委是莫文骅,一位優秀的政工将領,曾擔任第四縱隊的政委,與司令員吳克華死守塔山,為錦州戰役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後在部隊改編時,任十四兵團政委。不過該兵團前後隻成立了三個月就被撤銷了。這樣一來,莫文骅後來又被調到第13兵團任政委。在兩個兵團任過政委的他,是被授予了中将軍銜。
第15兵團政委是賴傳珠,一位擁有豐富工作經驗的政工将領。是以建國後,他被授予了上将軍銜。
第19兵團政委是羅瑞卿,可能熟知曆史的朋友都知道,他是大将軍銜。也是14位兵團政委中,軍銜最高的一位兵團政委。
第20兵團政委是李天煥,他是一位優秀的政工将領,參與解放華北地區的戰鬥,為摧毀傅作義軍事集團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以,建國後,他被授予了中将軍銜。
第21兵團的司令員陳明仁是起義将領,但政委唐天際,是一位老黨員,1926年就加入了我黨,參加過著名的南昌起義,是一位有功于革命的開國将軍,1955年授中将軍銜。
第22兵團政委是王震将軍兼任,同時還兼任第一兵團司令員。相信大家都知道,他在建國後,是上将軍銜。王震将軍能夠兼任第22兵團政委,主要是因為22兵團由起義部隊改編而成的。
第23兵團政委是高克林,他是一位文臣,是以在建國後,也投入了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是以無軍銜。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解放戰争時期的兵團政委,軍銜最高的是大将(隻有一位)。軍銜最低的是中将軍銜(隻有4位),再者就是上将(有五兵團政委是上将),沒有軍銜的(有四位)。其中,第一,第四,第12,第13,第18兵團的政委都是由司令員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