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丹(1903年10月4日一1936年4月14日),名景桂,字子丹、志丹。中國工農紅軍進階将領,忠誠的共産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家、軍事家。1936年3月,率紅28軍參加東征戰役,由羅峪口附近東渡黃河,挺進晉西北,屢克敵軍。4月14日在山西中陽縣三交鎮戰鬥中犧牲,年僅33歲。[i]
英魂長眠。今山西省柳林縣三交鎮(當時屬中陽縣)黨家寨鏊子疙瘩,建有劉志丹将軍殉難紀念亭。劉志丹犧牲時的遺物,隻有幾份黨内檔案和六支繳獲來的香煙。随後,劉志丹遺體被送回陝北,葬在瓦窯堡。為了紀念劉志丹,同年5月,劉志丹的故鄉保安縣改名為志丹縣。

目前,就劉志丹犧牲時的具體細節,官方說法是,劉志丹在戰鬥中左胸中彈,子彈來自敵人的機槍。該說法來源于裴周玉《最後在一起的時刻》的回憶。他于1936年調到紅28軍軍部任特派員。裴周玉回憶,劉志丹犧牲前的山包上最後隻剩下劉志丹、警衛員和他三個人。“又是那挺敵人的機槍,突然射來一陣罪惡的子彈,奪走了我們親愛的軍長的生命。”并稱“子彈是從劉志丹左胸部穿過去的”。
然而,《甘肅文史資料選輯》中李生有寫的《劉志丹犧牲的經過》,該文由甘肅省軍區黨史資料征集辦公室供稿。文章提到,“這時誰也沒有意識到需要隐蔽身體,因為戰鬥接近尾聲,天也黑了。突然,一般(原文如此,應該是一顆吧?)罪惡的子彈打中了劉志丹,他那魁梧的身子搖晃了一下就栽倒在地。”醫生借着手電筒的亮光發現,“子彈是從臀部左側穿入,從小腹出來,傷勢十分嚴重”。[ii]
劉志丹是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建立人之一。熟悉中國革命史的人都知道,陝甘遊擊隊是西北紅軍的源頭,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這面紅旗一經打起,就一直在西北高原高高飄揚,使得西北革命形勢迅猛發展。山嘉塬,今甘肅正甯縣的一片黃土旱塬,是陝甘紅軍遊擊隊誕生地。
1932年2月12日,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簡稱陝甘遊擊隊)在正甯縣三嘉塬細嘴子正式宣布成立,謝子長為總指揮,政委李傑夫兼隊委會書記。陝甘遊擊隊由晉西遊擊隊90多人為骨幹,晉西遊擊隊和一支隊楊琪、楊鼎部100多人為主幹,外加二支隊留下的50多人組成的新兵連和渭北黨組織動員的旬邑、三原武字區農民100多人的補充隊,共400餘人,這是中國共産黨在陝甘地區組建的第一支正規紅軍武裝。[iii]
十多年前,我曾在山嘉塬采訪,渾莽的黃土塬在眼前綿延而去,山山峁峁裡一孔孔窯洞仿佛是一扇扇記憶的視窗,讓我至今銘記着那段“鬧紅”(幹革命)的歲月往事。
迎着初升的太陽,從正甯縣城向東,一點點地向山嘉塬靠近。路,崎岖不平,上山下坡,大彎連着小彎。塬畔上的山峁與溝梁在冬季凜冽的寒風中顯得更加雄渾、蒼涼,且蘊含着無窮無盡的變化。
偶爾,視線中掠過當年人們居住、如今已被廢棄了的一口口破敗不堪的窯洞。遙想紅軍當年,正是他們在這黃土塬的山峁溝梁間發展壯大,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山嘉塬,中國革命史上一個極為響亮的名字。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謝子長、劉志丹率領着一支隊伍,由東而西,穿過林木茂密的子午嶺,如同神兵天降般地來到了山嘉塬,并在國民黨統治勢力薄弱、巡回餘地較大的陝甘交界處的細咀子、錦章、秦曲和南莊子一帶駐紮了下來。
車至細咀子,我在村子南面塬畔的一條溝邊找到了當年劉志丹住過的那口窯洞,窯頂已經塌陷,但窯前的兩棵古槐依然蒼勁有力,那口當年用過的水井還沒有完全廢棄。它們,見證了風雨如晦的革命往事。
時任正甯縣文化館的曹煥榮向我講述了當年發生在這塬上、這窯洞裡的故事。謝子長、劉志丹當年來到山嘉塬時,部隊雖高舉着反帝同盟軍的旗幟,但由于隊伍才建起不久,裝備低劣,服裝不統一,常受土匪掠擄的當地百姓,見兵如見賊,攜老扶幼,挑擔趕牛,逃得無影無蹤。整個村莊一下子變得鴉雀無聲,一些人家因為走得急,竟連門都沒顧得上鎖。
看到這一幕,劉志丹更加同情起置身水深火熱之中的窮苦百姓。
村裡有位叫張萬有的,當時隻有18歲,因為家中有位雙目失明的老母,不便走遠,他帶着老母一直于暗處窺聽着進村部隊的動靜,但他很快便疑惑了起來:這支隊伍怎麼不搶東西呀?!于是,他壯起膽回到了村裡。劉志丹見到他非常高興,讓座、倒水,向他詢問村裡的情況,并向他說明了隊伍的來意。他很快便察覺了這支隊伍的一些不同之處。随後,将跑出去的鄉親們全都叫了回來。
就這樣,劉志丹住進了張萬有家的窯洞。随後,劉志丹等革命上司人在山嘉塬建立了陝甘邊區第一支紅軍武裝力量——陝甘紅軍遊擊隊。
步入窯洞,靠近窗戶的一邊是一面小土炕,最裡面是土塊壘起來的槽子,是用來喂牲口的。窯壁上還糊着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報紙。引起我注意的是,在窯的中部距地面約五六十公分的地方,有一個小小的偏洞,洞直通窯門外上方的壁面。當地一位老鄉告訴我,這洞是用來防匪的,若有匪徒進入窯洞中搶劫,主人便可通過這個洞到達窯洞上方的壁面,用石頭打擊劫匪。是以,這個窯洞中的偏洞具備了防禦和攻擊的功能。
據當地老鄉講,解放前,窯洞大多有這種防禦洞。也有一些人家的窯裡的這種洞,不具備攻擊的性能,而是直通塬畔下方的溝底,僅用來在遇到匪徒時逃生的。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山嘉塬,土匪成群,軍閥豪紳常對百姓勒索,再加上當地流行一種“克山病”,使本來就人口稀少的邊遠山區,更加貧困荒涼。
中華民國二十年,
紅軍樹旗山嘉塬。
謝子長、劉志丹,
錦章、細咀子紮營盤。
打土豪分田地,
上司咱窮人把身翻……
這首至今還流傳于正甯一帶的民歌,唱的正是當年謝子長、劉志丹在山嘉塬“鬧紅”的曆史故事。而時間距劉志丹将軍犧牲已經快一個世紀了,在這近一個世紀的時光時,我們的革命前赴後繼,人民終于過上了幸福的日子。今天,一處處革命曆史遺迹是留存在我們生活裡的“底片”,而這歌聲始終是一片土地對于英雄的懷念。
[i]劉志丹簡介,人民網;
[ii]《陝北紅軍主要建立人劉志丹将軍之女劉力貞病逝》,南方都市報,2014年7月9日;
[iii]張化民《紅軍陝甘遊擊隊的誕生》,人民政協報,2017年02月16日。
本文部分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