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女婿半個兒”,這話是咋來的?與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鹘人有關

“一個女婿半個兒。”這是中國老百姓都喜歡說的一句俗語,尤其是在今天,大多數家庭都一個孩子,有女孩子的家庭總喜歡說這話,人們也喜歡把這話送給女孩子的父母,既有女方家庭嫁女的溫暖與感動,也有着他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希冀。而與之相關的東西“文化産品”有一大堆,比方說,電視劇、獨幕喜劇甚至圖書等等,都能看到這話的深入人心。

“一個女婿半個兒”,這話是咋來的?與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鹘人有關

然而,“一個女婿半個兒”的曆史出處在哪裡?《舊唐書·回纥傳》:“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這就是成語“半子之誼”的最早來源。

回鹘最初分布于貝加爾湖以南的部落,如今,其後裔要分布于新疆,在内蒙古、甘肅、蒙古以及中亞的一些地區也有散居。天寶三載(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纥聯盟推翻了後突厥汗國,并建立起漠北回纥汗國,王庭(牙帳)設于鄂爾渾河流域,以外蒙古鄂爾渾河河畔為核心,勢力進入天山地區和中亞,居民以遊牧為主。788年,回纥取“迅捷如鹘然”的意思,改作回鹘。

“一個女婿半個兒”,這話是咋來的?與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鹘人有關

這個少數民族政權,與唐朝一直保持了良好的關系,最有名的是“千裡送鵝毛”這個典故:唐朝貞觀年間,西域回纥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纥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緬伯高帶了一批珍奇異寶去拜見唐王。在這批貢物中,最珍貴的要數一隻罕見的珍禽——白天鵝。但是,這個緬伯高在路上沒小心,讓白天鵝給飛了,隻剩下捏在手裡的一根鵝毛。“怎麼辦呢?”思前想後,緬伯高決定繼續東行,他拿出一塊潔白的綢子,小心翼翼地把鵝毛包好,又在綢子上題了一首詩:

将鵝貢唐朝,山高路遙遙。

沔陽湖失去,倒地哭号号。

上複唐天子,可饒緬伯高。

禮輕人意重,千裡送鵝毛。

最終,緬伯高帶着珠寶和鵝毛,披星戴月,不辭勞苦,來到了長安。唐太宗接見了緬伯高,緬伯高獻上鵝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詩,又聽了緬伯高的訴說,非但沒有怪罪緬伯高,反而覺得緬伯高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賞賜了他。從此,就有了“千裡送鵝毛”的成語。

“一個女婿半個兒”,這話是咋來的?與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鹘人有關

“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這句話是唐朝皇帝說給回纥的第二任可汗、英武威遠可汗磨延啜的。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李光弼在河東等地大破安史叛軍,隻要哥舒翰堅守潼關,郭子儀、李光弼就能攻打叛軍後方平定叛亂,但是唐玄宗逼哥舒翰出潼關,中了叛軍的埋伏,哥舒翰幾乎全軍覆沒,潼關失守,安史叛軍占了長安。為了盡快收複長安,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兩個月後, 即至德元年(756)九月,就派遣李承寀、名将仆固懷恩、将軍石定番出使回纥,以圖借兵。磨延啜可汗也有同唐朝交好、聯姻的心願,于是提出将自己的女兒嫁給李承寀。為達到出使的目的,李承寀即納其女為妃,被唐朝封為毗伽公主。 回纥可汗随即援兵以幫助唐朝平叛,李承寀一行人圓滿完成了出使的任務。

“一個女婿半個兒”,這話是咋來的?與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鹘人有關

(《舊唐書》卷145:及至德元載七月,肅宗于靈武即位。遣故邠王男承采,封為炖煌王,将軍石定番,使于回纥,以修好征兵。及至其牙,可汗以女嫁于承采,遣首領來朝,請和親,封回纥公主為毗伽公主。)

這次聯姻在當時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回纥先後于756年、757年、762年三次派大軍助唐平叛,收複長安、洛陽、河北等地。唐肅宗為進一步乞回纥援兵,便于758年将自己的女兒甯國公主、榮王李婉的女兒“小甯國公主”嫁給了毗伽公主的父親磨延啜。

具體的曆史細節是這樣的:當時,唐肅宗送甯國公主至鹹陽磁門驿,公主泣而言曰:“國家事重,死且無恨!”唐肅宗流涕而還。護送甯國公主的是漢中王李瑀。據《舊唐書》記載,(李)瑀至其牙帳,毗伽阙可汗衣赭黃袍,胡帽,坐于帳中榻上,儀衛甚盛,引瑀立于帳外,謂瑀曰:“王是天可汗何親?”瑀曰:“是唐天子堂弟。”瑀不拜而立。可汗報曰:“兩國主君臣有禮,何得不拜?”瑀曰:“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将女嫁與可汗結姻好,比者中國與外蕃親,皆宗室子女,名為公主。今甯國公主,天子真女,又有才貌,萬裡嫁與可汗。可汗是唐家天子女婿,合有禮數。豈得坐于榻上受诏命耶!”可汗乃起奉诏,便受冊命。翼日,冊公主為可敦(王後),蕃酋歡欣曰:““唐國天子貴重,将真女來。”

“一個女婿半個兒”,這話是咋來的?與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鹘人有關

李瑀回來,向皇帝報告了情況,稱回纥可汗喜于和親,其禮甚恭(《舊唐書》:先設大輿曲扆,前設小座,相者引公主升輿,回纥九姓相分負其輿,随日右轉于庭者九,公主乃降輿升樓,與可汗俱東向坐。自此臣下朝谒,并拜可敦),上(皇帝)言:“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

也許是為了報答這“半子之誼”,據記載,雙方馬絹交易此後更加繁榮,回鹘人每年拿數萬馬匹來唐朝貿易,而唐朝總以高出其他民族馬匹數位的價格,将其統統收購。在持續80年的馬絹貿易中,回纥從回鹘取得了所需要的絹帛,增加了财富,而唐朝則達到了維護邊防安全和内部穩定的目的。

“一個女婿半個兒”,這話是咋來的?與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鹘人有關

美國曆史學者韓森在其所著《絲綢之路新史》中就認為,唐朝的高價收購來自于對回鹘當年出兵的“報恩”,理由是當時的唐朝已經不再需要那麼多的馬匹,而這恰恰成為唐朝晚期的一大經濟負擔。據此,韓森得出結論,絲綢之路的最大貿易不是來自商人,而是政府和軍隊。

在曆史上,回鹘人是維吾爾族與裕固族的祖先,如今讀來更是有一種别樣的民族團結的溫暖,很讓人感動。(文|路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