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發生饑荒,為什麼百姓再餓也隻吃草皮,不抓河裡的魚吃?

古代發生饑荒,為什麼百姓再餓也隻吃草皮,不抓河裡的魚吃?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這是《史記》當中一句廣為人知的話,在如今的一些場合也會被我們拿來借用一下。但其實,這句話很好地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百态。要養國家就必須要養人,而要養人,就必須要從糧食開始,人不能不吃飯,飯是人的根本。

這句話看似樸實,其實蘊含了很多的道理。在古代,社會經濟并不發達,大部分朝代的經濟基礎都是農業,而農業不僅與大量的糧食息息相關,也經常會受到不可抗因素的影響,比如說各種天災,諸如幹旱,諸如澇災、蝗災,等等。

古代發生饑荒,為什麼百姓再餓也隻吃草皮,不抓河裡的魚吃?

是以,農業既是堅不可摧的,又是十分脆弱的。我們經常能聽說一些故事,是說在古代有時候發生了饑荒,封建統治階級不進行救濟,或者壓根沒有能力救濟的時候。沒飯可吃的平民們都會挖地上的野草、樹上的樹皮吃,這樣才不會餓死。

但是問題來了,為什麼即便吃那些難吃的野草和樹皮,平民們也不願意去吃河裡的魚蝦呢?

為何不捕魚和蝦?先來看看曆來饑荒多發的地區在哪

要問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一點,就是在古代,到底什麼地方比較容易發生饑荒?

答案是北方居多。的确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時間,都有發生饑荒的可能。在古代,引發饑荒的原因最主要還是那麼幾種,第一是旱災,第二是戰亂,第三為蝗災、洪災等等。

古代發生饑荒,為什麼百姓再餓也隻吃草皮,不抓河裡的魚吃?

而澇災自然是南方多發,隻不過,南方作為我國糧食曆來的主要産區,即便發生了規模宏大的洪災,所造成的比較大的損失可能也隻是淹沒了幾條街道、沖垮了幾座房子。至于糧食,其實對于富饒的南方來說,洪災所引發的饑荒倒不那麼嚴重,百姓家中基本都存有口糧。

但是到了偏北方的地方,問題就顯得比較顯著了。首先我國北方的氣候較為幹旱,再加上旱災頻發,就容易引起饑荒了。

古代發生饑荒,為什麼百姓再餓也隻吃草皮,不抓河裡的魚吃?

而這個問題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北方,其實河流和湖泊的數量是遠遠沒有南方多的。如果北方的河流湖泊和南方一樣多,那麼也不會那麼容易地發生旱災了。

而在發生旱災和饑荒的時候,即便北方的一些地區有着河流和湖泊,也會幹得差不多了。魚和蝦離了水是沒法生存的,是以到底哪來的魚呢?在這種時候,北方的災民們就隻好采野菜和樹皮吃了。

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不同,想捕魚蝦也沒條件

古代發生饑荒,為什麼百姓再餓也隻吃草皮,不抓河裡的魚吃?

前面說了,發生旱災引起的饑荒多是在北方,那麼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南米北面”的主要飲食結構,在北方,人們多以面食為主要口糧,而南方向來被稱為“魚米之鄉”。從飲食結構上看,南方人是比較習慣捕魚吃魚的,而北方人則沒有南方人這樣的飲食習慣。

古代發生饑荒,為什麼百姓再餓也隻吃草皮,不抓河裡的魚吃?

這就導緻了,如果在同樣饑荒的情況下,南方人更有可能捕魚和吃魚,北方的災民則沒有那個條件。一是因為不習慣吃魚,二是因為沒有捕魚的技巧和器具。因為北方的河流和湖泊本來就少于南方,生活在北方的百姓們就少有發展出捕魚和烹饪魚的技巧,自然對魚蝦比較陌生。

古代發生饑荒,為什麼百姓再餓也隻吃草皮,不抓河裡的魚吃?

再來說說在饑荒的情況下,每個人都饑腸辘辘難以果腹,在吃不飽還沒力氣的情況下,再加上不熟練、沒有技術,哪個難民願意耗費精力去捕不知道能不能捕到的魚呢?與其竹籃打水一場空,不如去采集一些沒有收集難度的食物比較現實。

在古代,住在山區裡的百姓通常還會打獵,并采集獵物的肉食用,以此為生。但漁業對古代的人們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就算是想要捕魚,總的來說也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那麼,如果遇到了樹皮和草都吃完了的情況,災民們又該怎麼辦呢?“吃土”其實是曆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事情,在曆史上有些時期,一些地區的難民們實在是沒有東西可以果腹,不得已就隻好吃觀音土充饑了。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曆史,别忘記點選關注!

繼續閱讀